【襄阳】中秋是一场乡情的盛宴
标签:
唐诗宋词中秋宜城庐山月亮 |
分类: 【行者记】 |
翻开唐诗宋词,中秋的思念总是最迷人的篇章。“不知秋思落谁家”,却不道秋思处处家,一轮圆月成就了“千里共婵娟”的圆满。
适逢中秋,地里的活计也收拾得七七八八了,走亲戚也就成了这个时间段最惬意的事情。但宜城的中秋过节与老家豫北还是有些不同。同样是出嫁女回娘家,但这边却是娘家人请回的,无论父母是否还在世,娘家人都要把出嫁的闺女请回来过节。这在我的老家是不一样的,八月十五回娘家,那是看父母的。没了父母,这个节也就不存在回娘家一说了。即便是娘家还有哥嫂弟妹,也不会被“请”回去过节的。而宜城这边,都是被请回去的。而且一请就是庞大的一大家子。
我们是被小舅请回去过节的。老妈兄弟姊妹五个,四个舅舅,一个姨,大舅舅远在武汉儿子那边没有回来。二舅舅一个人住,有些老年痴呆,孩子们也远在浙江。三舅在上海,常年不回家。当家理事的就是小舅舅,有事儿就靠他张罗。他提前跟老妈约好了时间,中秋节中午我们在镇上的彭家聚餐过节。
于是,三舅家的闺女家、大姨和她的两个儿子家、老妈和她三个女儿家,再加上小舅舅的两个闺女家和他们一家三口,热热闹闹的挤了一屋子的人。我是有些脸盲的,尽管这些人都是见过的几次的了,但我还是很难将他们一对一对应起来,所以也只是微笑面对,只是对姨舅们寒暄几句。宜城话总是打着转儿,像汉水里的旋涡一样,听起来有些费劲儿,大部分他们彼此说话,我是插不上口的,因为还没等我“翻译”妥当,已经说到别的话题上去了。心里自然有些悻悻然,有些不知所措,只是傻呵呵地看着他们噼里啪啦地说个不停,唾沫星子满天飞。我很羡慕老刘到哪儿哪熟的本事,到哪儿都能整成绝对的主场。我呢,不爱说话,不会喝酒,也不抽烟,更不摸麻将,世间绝种好男人,再加上闹肚子,只能靠边坐。这人面场上的事儿真的来不了。
房间里坐得无聊,就出去吹吹风,村里的风,街上的风,还有河边的风,清凉的温柔,让人很舒服。小舅是很热情的,也是很能干的,十几亩地在他手里跟玩似的,平时还出去包活干。我记得夏日里他总喜欢去山上逮蜈蚣,一来泡酒,二来卖药材,每年夏天也能挣不少。小舅这几天在工地上搞建筑,具体做什么不太清楚,可能要爬高上低,类似于支柯子,所以我们回来请小舅吃饭的时候,他都没则呢么畅快喝酒。中秋吃饭也是下午就要返回工地,也没怎么喝酒。小舅精瘦,皮肤黧黑,能喝,而且一喝酒还很能说。当然平时也挺能侃的,一说话笑呵呵的,看着喜庆。小舅妈说话像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震得耳朵响。那天大姨家两个儿子媳妇都没到,她有些生气,跟其中一个打电话,我听了个大概:咋回事呀,两个外甥媳妇都不到,啥意思,看不起恁小舅母呀。昨晚上不都说得好好呀,咋就又跑到襄阳去玩去啦。好好,你玩你玩,以后我也学着点哈,你们这小的都这样,明年恁喊我我也学恁哈。我当然知道她是在跟外甥媳妇斗嘴,不过是说笑而已,但那干脆利落的语气让人有些兵戎相见的杀气。最后少不得外甥媳妇服软赔个不是,小舅妈笑呵呵地挂上电话。
孩子们平常都不在家了,大姨家的俩儿子都在宜城买了房子,小舅妈的俩女儿都远在贵州,我和二妹在广东,一大家子就这么星散在五湖四海,成了难得一见的亲兄弟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大多时候,我们都在各自的城市,各自的房间过着中秋节,能这样一家子热乎乎地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那些无所谓的磕磕碰碰在这一刻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些在异乡的苦辣酸甜在这一刻也都隐遁地无影无踪。搓一圈麻将,喷一阵闲空,全都消融在空气里了。
我们乘坐八月十六日的绿皮车回程,在路过庐山站的时候,看到十六的月亮,金黄的月亮,悄悄爬过了城市的楼房,挂在车窗外,静静地俯视着大地,无论城市与乡村。我一点点看着它从金色变成银白,从车窗下面转到车窗顶上,像留在家里的老爹老妈那样,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远行,青丝渐渐变成了银发。人间情多,真爱难说。我们总是习惯了在家人面前的沉默,抑或在家人面前的爆发,可沉默也好,爆发也好,内在里都是对家深沉的爱。我们太不善于表达对家人的爱,于是,“心甘情愿受折磨”,“一年一年这样过”。
回到家,二宝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月光里的绿皮车》,是他这次回乡的一份纪念。中秋是一场乡情的盛宴,在这场盛宴里,只有满满的幸福和快乐。三妹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过年再见。是的,这场盛宴就是一次加油,继续更多地动力前行,为了明天,我们努力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