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豫剧名家张梅贞老师已经去世三周了。时间飞快,有些人事渐渐为时间冲淡,但有些人事又像老酒一样越窖越香。
张梅贞显然属于后者。
被惦记着,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对于张梅贞来说已经无从体验了。但却对戏迷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她的弟子学生,无形中那是一座伟岸的山,在精神上鼓舞着后人。
由于时代因素,张梅贞留下来的音像资料并不多,《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盘夫索夫》《打銮驾》,虽然有些剧目里不是主角戏份,但都成为今天阎派弟子研学的典范。张梅贞的珍贵之处在于,她精诚传承着阎派,不是去追求像不像阎立品大师,而是去认真追寻阎立品的味道,阎立品的神韵。每一个演员都是独特的,即便是真传的弟子,也一定带着自己的烙印,关键就在于怎么移步不换形,让人一听就知道就是这个味儿,这就是阎立品。这是最难的,张梅贞做到了。
张梅贞在世时,对弟子应该是比较严的,每一个腔弯儿,每一个眼神,都扣得很仔细。爱徒杜永真曾分享过她与师父在马路牙子上学戏的故事。老师不在意场所,不计较得失,她计较的是对阎派艺术的尊重。所以那几年,阎派再传弟子除了洛阳赵晓梅和商丘白文芝这两支有动静外,郑州的两支(张梅贞和赵玉英)发展有些乏力。那几年,赵晓梅的爱徒李向峰进入省二团,而且在大师百年之际挑梁复排了阎派大戏《秦雪梅》,一时风光无二。张梅贞的突然去世,犹如一道霹雳令人错愕,也形同醍醐灌顶的棒喝,张梅贞的弟子这几年突然醒了,异军突起的形势。
先是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杜永真复排小剧场《秦雪梅》,与优秀小生杨军峰一起合力将这台阎派经典打造成了年度爆款,小杜的倾情演唱和时代感的唯美处理,让这台戏成为小杜的一个代表性剧目,也成为青年团备受追捧的一个剧目。杜永真还凭借此剧目荣获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提名。继而省二团优秀青年演员张亚鸽与小生王献光一起将阎派经典剧目《碧玉簪》立在舞台上,这出戏较之《秦雪梅》更为不易,因为其难得,豫剧舞台已经绝响很多年了,这次能够复排成功真得太不容易了,众多阎派弟子在幕后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剧中经典的“三回头”“三盖衣”令人过目不忘,张亚鸽也成为阎派最亮的星群中的一颗。再是郑州豫剧院的青年演员翟明霞,也是张梅贞老师的大弟子吧,今年也将阎派经典《秦雪梅》搬上了舞台,圆了翟明霞的一个梦。阎派剧目在郑州又重新站了起来,而且光鲜夺目。最后是省三团的史茹个人专场,再次上演了她的阎派的好戏《西厢记》,“离人怕听一声去”多么应景呀,张老师去世三年了,可那些让她魂牵梦绕的唱腔今天又能回响演出在舞台上,那么多优秀的传人努力上进,合力创造属于阎派的新时代。这应该是张梅贞最乐意看到的事。当然这里也应该看到弟子黄艺在其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自己的力量不断推广的阎派的传播与传承,去年带领杜永真、张亚鸽一起将阎派剧目搬到了南宁中国东盟戏剧周的大舞台。一个流派要发展,就一定要有人在前台,有人在后台,无论前台还是后台,形成一个合力,这样才能成气候,构成一种现象。
上周欣闻杜永真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表演的博士生,真得值得庆贺。毕竟说到底,艺人最后比拼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艺人动不动就翻车了呢?说到底就是他们的修养不到位,素养不够。青年团给豫剧带来的不仅是一个高素质的演出团队,还在于豫剧圈里形成了一个学习的氛围,这十多年一批又一批豫剧才俊走进大学校园,回炉再造,像宋莹、张亚鸽、王献光、袁娜娜、苏丽娜、董爱春、任瑞雪等,走进中国戏剧学院等院校,再次系统接受戏剧教育,这股风潮的意义就在于,它为豫剧注入了文化的深度,舞台上的呈现有了深度,也有一股清风,希望这股风能够激活豫剧市场,能再造新时代豫剧的新气象。
《秦雪梅》“吊孝”中有句台词,“你应知为君死死得其所,你应知为民死重如泰岳,你应知报国死千载受胙,你应知卫土死万古不磨”。阎立品大师创造的阎派艺术就这样被传唱了下来,张梅贞功德无量,而张门的众再传弟子们还任重道远。
愿阎派艺术之花永远绽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