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9日开始,豫剧圈一直处在一种悲痛之中。豫剧界最后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大家马金凤先生在青岛仙逝。悲痛不仅仅属于马派的弟子传人们,也包括很多普普通通如我这样的戏迷朋友们。辕门再无穆桂英的那种悲怆是很难描述的。马金凤作为一个时代的谢幕,五大名旦所创造的辉煌是当下豫剧圈无法企及的。而马老所创造的马派艺术以其清脆明亮干净的特色深受百姓爱戴,穆桂英、七奶奶、姜桂枝、佘太君等一个个饱满的艺术角色让人们过目不忘,尽管马老有不少出色的传人,但仍然让人觉得马老的演绎是无法超越的,那些弟子们远没有达到马老的诠释境界。其实马老的弟子们还是挺务实的,传承上也可圈可点,至少马老的“一挂两花加一游”以及《红嫂》等剧目都有弟子在传承演出,而且在民间的演出市场非常火爆。我希望马派在马老之后能够保持这样火爆的景象,众弟子能齐心合力推人推戏,让更多闪亮的新星闪亮我们的眼睛。
继之6月7日,豫剧名家李树建退休。之所以所这是豫剧圈里的一桩大事,是因为李树建的地位和影响决定的。李树建以老生行当能够成为豫剧领军人物,真的是非常不易的。五大名旦所创造的功业之一就是豫剧旦角的异常崛起,像陈素真晚年所说的那样,旦角的崛起其实是已损坏豫剧各行当的平衡为代价的。李树建能够在“一窝旦”中异军突起,并成为领头羊,这是要惊人的艺术修养才可以做到的。而其《清风亭》《鞭打芦花》《程婴救孤》几个剧目的成功,也让沉默已久的豫西调老生的唱腔享誉海内外,并多次到国外演出,受到好评。而且自李树建始,中国戏去海外不再是单纯演段子,也不再按照外国人的欣赏习惯中途休息,而是按照中国戏剧的演出方式,整场演出下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戏就应该有中国戏的样子,中国戏剧人也应该有中国戏剧人的担当。
李树建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在其位谋其职,可谓不负时代。在他的带领下,河南戏多次高调亮相京城,让更多人了解河南戏。尤其是河南的稀有剧种,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和宣传。而且组建了青年团,鼓励扶持青年演员,这些对于豫剧的后续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同时,李树建也有李树建的局限,他创立了李派艺术,这是他担得起。但从《程婴救孤》之后,他有些一叶障目了,有那种为了流派而流派的感觉。这个现象五大名旦的时期也有过,就是她们也有过分强调自己的艺术特色,过分展示使用自己的艺术技巧,以至于有点不符合人物。而且为了讨好观众的成分也在加重。这些对他后来的《苏武牧羊》《义薄云天》等戏的排演都有很明显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戏曲舞台上故意拖长嗓子要掌声的,没个高腔儿、没个长腔儿就不算是一出好戏的错误艺术路子也在愈演愈烈。
但我依然要为李树建点赞。对豫剧的发展,绝对是功大于过的。网上很多戏迷各种看不过,骂骂咧咧的,其实大不必,李树建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思想和喜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能在他的位子上,为豫剧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不知道李树建之后的豫剧院院长会由谁来担任,谁将成为下一任豫剧的领头羊?抑或是贾文龙?
第三件事,是十青赛在即,又是一场年轻人的赛事。豫剧呼唤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舞台。希望本次大赛能够推出更多新人,也希望大赛之后能有更多新人可以挑梁唱大戏。不要让年轻人在论资排辈中等白了头。希望青年团的幸运能够在其他更多团体里出现。当然青年团现在也没有当年那么蓬勃了,我觉得它也在走上排辈的路子。是艺术的怪圈儿吗?不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