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傅希如梅兰芳吴素真白蛇传楼胜 |
分类: 【戏韵春秋】 |
1、徐云秀、刘文华、马士利、周嘉文、方汝将等,昆剧《折桂记》,浙江省永嘉昆剧团;1.8
(情节处理有些不够连贯,不太合情理。但徐云秀的佩芝还是蛮感人的,她的唱做还是很到位的。)
2、金不换、徐福先、王付派、王光勇等,豫剧《大石岩》,鹤壁市牛派艺术研究院;1.13
(除了金不换的唱腔听出来七七八八,其他人都听不太清楚,表演不错,但钝刀子磨人。难为我是怎么听下来的。金不换的新形象,但总能听出牛派丑的味儿,特别是演出结束返场又演唱了牛派经典的《七品芝麻官》《十八扯》,真的好听,还是本行中听。)
3、傅希如、张智博、张婷、张少良、万鹏飞、韩沛东等,京剧《梅兰芳·蓄须记》,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团;1.18
(很喜欢这个戏。梅兰芳和中岛丰两个演员都很棒。而且唱词也得很好,典雅含蓄。)
4、傅希如、鲁肃、吴响军、郝杰、何澍、谢添赐、杨楠等,京剧《七侠五义》,上海京剧院;1.19
(很喜欢郝杰饰演的蒋平,那身手儿真叫一个干净漂亮。相反看过这个白展堂,有点不喜欢这只锦毛鼠了,争得全是闲气,而且他结交的那都是称不得英雄的人物。何澍的卢方很好。)
5、柏青、赵京、连彩芬、翟艺兵、李根旺、邵富有、程亚北等,豫剧《穆桂英挂帅》,河南豫剧院二团,“翠柏常青”推介专场;1.22
(整台戏依然最喜欢的是赵京的佘太君。)
6、张火丁、高牧坤等,京剧《霸王别姬》,中国戏曲学院;1.23
7、史依弘、吕昆山、严海鹰、齐宝玉、虞伟、张鉴泉等,京剧《锁麟囊》,上海京剧院;1.27
8、章兰、张民、张东华、胡海霞等,豫剧《陈三两》,山东聊城市豫剧院;1.31
(跟小孩一起看的第一台大戏。)
(女主角嗓子弱点,尤其是前半场。杨母那位老旦挺好的,一上场的那个状态,还有那个刘姐的演员,也不错,她的第一场戏挺出彩的。整台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里唱大戏的消息传来,从村长到乡民的那种满腹喜悦之情,很形象很感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村里唱大戏的情景。杨青梅的最后一场戏前半部分的台词写得真好,尤其是跟弟弟二红的那几句词,让我落泪,当她说出希望弟弟死在自己前面,死在姐前不惨凄的时候,真得很感人,很乡土的一句话,很接地气。村长的喇叭喊话也很地道,一听就是河南人。如果放到三团,已经喊不出这么接地气儿的话了,都成了河普了。)
10、王芳、黄小午、吴双、钱振荣、汤迟荪等,昆剧《西施》,苏州昆剧院;2.10
11、杨海仓、朱梦婉、张红霞、张春博、乔磊等,豫剧《三哭殿》,洛阳市豫剧院二团;3.10
(这个太师太差劲了,感觉他一张口边上的侍卫都想笑。朱梦婉的公主没有公主的那种华贵之气,人物感不是很对路。她应该是唱闺门旦演员。)
12、张慧芳、杜镇杰、包飞、韩巨明、宋昊宇、孙震等,京剧《凤还巢》,北京京剧院;3.13
13、李树建、高红旗、李向峰、张亚鸽、刘晓光、李金禧、梁灯昆、王献光、程亚北、李根旺、郭晓鹏、王鑫帅等,豫剧《义薄云天》,河南豫剧院二团;3.17

(这是深圳演出本,最出彩的依然是高红旗的曹操。李院长的关羽有几个圆场很好,但他一开嗓总觉得还是很太衰派了点儿。但看得出,他的确为这个角色付出不少汗水,关羽的确不是一般人能拿得下来的角色。感觉李院的嗓子很疲惫,唱腔里气儿有些接不上。李金禧的张飞挺好的,架子很好。梁灯昆的马童很棒,不愧是网红马童,身手敏捷。)
14、张慧芳、包飞、宋晓丽、宋昊宇、曹阳阳等,京剧《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北京京剧院;4.7
(“金山寺”一折的武功戏很好,张慧芳的枪花挺漂亮的。“雷峰塔”是第一次听,但这一折几乎就是为白蛇设计了一段唱腔而已,听她复述了一遍故事,听腔儿可以,但不够感人,至少不打动我。)
15、张君秋、刘雪涛、陈少霖、王蓉蓉等,京剧音配像《怜香伴》,1957年演出录音配像;4.16
16、张盼盼、祝辉等,豫剧《三娘教子》,商丘市豫剧院;4.21
(挺喜欢三位主演的搓步,几个搓步都很漂亮,将演员的情绪和观众的情绪充分贴近了。比省团的好很多,省团现在很吝惜搓步,还没搓两步呢,就结束了,还是基层演员的基本功厉害些,更锻炼人。)
17、刘忠河、王凤银、李丽等,豫剧《打金枝》,商丘市豫剧院;4.26
(刘忠河老了,虽然唱腔上已逊色当年了,但帝王的那种气势与自如相当不错,一出来,就让人觉得这就是皇帝,这就是刘忠河的打金枝。王凤银的搭档也沉稳大方,但其他演员差强人意,当年赫赫的商丘团这么经典的一出戏,居然凑不出一个可观的阵容。而且身在红脸的大本营,连个郭子仪都找不出来,嗓子实在太糟糕了。)
18、曾小敏、文汝清、朱红星、李虹陶、王燕飞,粤剧《六月雪》,广东青年粤剧团;4.29
(比较颠覆的一个窦娥冤,结局是大团圆,原来是天公一听窦娥喊冤就开始下雪了,看到下雪县官也没有杀窦娥,一押便是三年,等到她的丈夫回来平反了。故事情节有些不连贯。但两位主演还是很不错的,挺喜欢文汝清的小生,干净,嗓音也漂亮。)
19、任建辉、白雪仙、靓茨伯、欧阳俭、陈好逑等,粤剧电影《帝女花》;4.30
20、白金、韩胜存、鲁彤、张琎、陈俊杰、李佳等,京剧《打金枝》,北京京剧院;5.3
21、傅希如、杨赤、高明博、陈宇、杨楠、鲁肃等,京剧《将相和》,上海京剧院;5.4
(非常喜欢鲁肃在劝廉颇的那段唱腔和念白。)
22、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霸王别姬》,国家京剧院;5.6
23、史依弘、李军、奚中路、严庆谷、胡璇、唐元才等,京剧《宝莲灯》,上海京剧院;5.8
(太喜欢李军的刘彦昌了,漂亮,儒雅潇洒。这种感觉就跟我第一次听蓝天的《珠帘寨》,傅希如的《王子复仇记》一样,太爽了。他的出场登山和神像前对唱都唱得好感人。史依弘最后那段水袖和踢枪再次让我看到了女神刀马本色,干净漂亮。严庆谷的沉香很出彩,身上很漂亮,尾声里的那场恶斗真得很佩服,上京的武戏真得很出彩,编排又好。这场戏在配乐和舞美上应该都有不少创新,有些场舞美绚丽到夺人耳目,完全看不到了演员的表演,像劈山那里,本来可以看到严庆谷的好身手的,基本看不到人物表演。)
24、文汝清、曾小敏、朱红星、王燕飞、林飞鸿等,粤剧《白蛇传·情》,广东粤剧院;5.11
(曾小敏的水袖功不错,个人仍更喜欢文汝清的小生,儒雅谦谦,风度翩翩。粤剧这台白蛇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它的舞美,它的编排,伤情中武斗的处理,但情感上的渲染个人仍偏好北方豫剧、京剧这些。)
25、李军、张鉴泉、庄顺海、严庆谷、田慧、任广平等,京剧《伍子胥》,上海市京剧院;5.12
26、颜永江等,豫剧《南阳关》,禹州市豫剧团;5.13
(很不错的一个版本,与一团袁国营的不太一样,喜欢唐派唱腔的可以多听听这个,很过瘾。几个演员的武戏也不错。)
27、文汝清、曾小敏、朱红星、王燕飞等,粤剧《柳毅奇缘》,广东粤剧院;5.15
28、尹长群、苏银霞、王凤娇、刘红卫、贾爱团等,豫剧《血溅乌纱》,焦作市豫剧院;5.18
(挺喜欢苏银霞这个夫人形象的。个中地方让我想起了已故的吴碧波老师,个别处理很有吴的味道。而且她的情绪用的非常好,在最后一场戏中,她的感情始终跟严天民的感情贴在一起,本来没有她太多戏份的,但她的神态、动作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是这个时候这个人物应该有的状态。)
29、楼胜、陈建旭、李烜宇、陈丽俐、周宏伟、武延兴等,婺剧《忠烈千秋》,浙江婺剧团;5.24
30、杜永真、郭晓鹏、苏永堂、李焕娜、王二震、孙洋等,豫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河南豫剧院青年团;5.27
31、吴素真、宋长流、孙洋等,豫剧《拾玉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5.31
(青年团没有小生了,宋长流扮相太差了,没有书生气,他应该比较适合现代戏,而且嗓子也不出彩。孙洋演得不出彩,男的唱这种彩旦的其实挺多的,但孙的这一行当显然还没有完全上路,当然也可能是野台上有所懈怠的缘故。)
32、贾文龙、陈秀兰、蒿红伟、盛红林、张晓玲等,豫剧《村官李天成》,河南豫剧院三团;6.2
(第一次看这个正本戏,之前听得都是几个段子,还是挺感人的,我觉得陈秀兰很不错,有乃师张宝英老师的风采,两折戏处理都不错。对我感触很大的事让股份的那出戏,盛红林的一句“你是啥意思嘛”真得很抓心。)
33、阎麦玲、王献光、张杰、邵文霞、张莎莉等,豫剧《李三娘》,河南豫剧院二团;6.7
(这戏的水准实在是太差劲了,跟曲剧张娜的《白兔记》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难怪排出来一个泡儿都没有呢。阎麦玲是李金枝的大弟子吧,感觉这个戏她拿捏得行当不对,眼睛空无一物,都不知道她在唱什么,太干了。王献光的嗓子也不敢恭维,而且他不适合胡子生,没有元帅的感觉,两个主演身上都是干干的,没什么戏。那个丑也不怎么样,倒是邵文霞的泼旦出彩些,是块好补丁。)
34、朱旭光、李焕娜、王美娟、宋长流等,豫剧《拷红》,河南豫剧院青年团;6.9
(虽然是草台演出,朱旭光和李焕娜的表演都很在线,朱旭光的红娘颇得常派真传,与她本人形象相得益彰,她把红娘的那种俏与灵透演得出神入化。宋长流的张君瑞真得与李朋杰、杨历明、杨军峰都差着一大截呢,他是唱他老师的段子太多的了吧,听上去不是那么顺溜,唱腔很多地方不是很讲究,做派上也不像个风流倜傥的书生,孩子气太重了。崔莺莺在这个戏里不是很讨巧,但看看赵贞玉、潘玉兰等一出场一下子就把人给抓住了,王美娟形象不错,但还差点什么东西。她还是需要对这个人物再琢磨下。)
35、王希玲、马刚良、王兴刚、王宽、王凤琴、钱卫东、胡福荣、张海龙、刘凤鸣等,豫剧《春秋出了个姜小白》,郑州市豫剧院;
6.11
(这个戏没有抓人的唱段,基本都是话剧化了,难怪王希玲当时重金打造的两台戏只有《风流才子》广为流传,这个戏却渐渐不为人知,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好戏时间说了算,专家和演员都说了不算。)
36、吴素真、李朋杰、王二震、王藜汇、李庆杰等,豫剧《梵王宫》,河南豫剧院青年团;6.16
(这个版本较之前又减少了些,很喜欢演员之间的眼神交流,如探府中花母与耶律含嫣的交流,嫂子的扮演者是个团里的新人,表演也算沉稳,与耶律含嫣的交流也合规范,但我还是怀念宋莹版的。宋长流的老和尚登场的那一嗓子惊艳到我了,还有这个音儿。王二震的耶律寿真好,那个酸劲儿真的很好,好丑儿。)
37、施夏明、周鑫、赵于涛、孙晶、张正耀、徐思佳等,昆剧《梅兰芳·当时梅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6.26
(很喜欢施夏明这个小生,周鑫的凤二爷也非常有戏,很喜欢,有风骨。尤其喜欢梅兰芳和车夫的那场戏。)
38、陈大华、刘亚林、朱梦婉、张春博、黄兴辉、张艺梅、薛瑞旭、张家辉、席宁、乔蕾等,豫剧《盘夫索夫》,洛阳市豫剧院二团师徒传承版;7.5
(朱梦婉的第一场,扮相嗓子挺有味道的,也有其师的风韵。但念白差些,有些松,几句念白有些含混,而且有些调调显得怪怪的。还有刘亚林饰演的曾荣,在严兰贞三个是不是的猜测中年应该是有情绪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不应该只是在“官人好比天上月”这句之后才发生突然变化的。当然这只是观者之言。陈大华的第二场,唱作俱佳,是我比较喜欢一位阎派传人,至少在踏踏实实演阎派戏。拜寿中的薛瑞旭扮相嗓子条件都不错,是个不错的小生。这个严世藩也是可圈可点的。张春博的盼夫一场,有点乱,对人物的把控上弱些。张艺梅的闹府和黄兴辉的救夫比较不错,张的口型差些,但表演、情绪很到位。黄整个形象很好,总体而言陈大华这四位弟子中,感觉朱黄的嗓音条件更接近阎派,但都需要加强联系。而我很喜欢张艺梅这个小姑娘,那种感觉很好。张家辉最后一场的曾荣,嗓子真得不好听,不像个文小生。扮相倒是可以。乔蕾这个母亲对女儿有些不太上心,有点跳戏。)
39、张亚鸽、魏占桥、王震、袁月月、李继伟等,豫剧《党的女儿》,开封市豫剧院;7.7
(很喜欢魏占桥这个小生,这个反派演得很过瘾。很纳闷为什么外请个王震,他的戏那么少,也没有什么高难度,为什么都不愿意把出镜的机会留给自己团里的年轻人,难道外面的月亮就是比家的圆吗?现在剧团排戏都流行外邀演员,同样是年轻演员,谁比谁名头大多少呢?要么你去邀请个贾文龙汪荃珍!)
40、王青青、吴金霞、刘向阳、刘威、常明杰、胡俊强、李西锋等,豫剧《沂蒙山嫂》,洛阳市豫剧院一团;7.12(这是一台非常不错的戏,很有时代特色,现在在编排的新戏一般只有主演才会有唱段,其他人基本就是走过场,说话凹造型就可以了。而这部戏几个人都有很经典的唱腔,而且不止一段,所以舞台呈现出来就不只是一个红嫂,而是一个群体,很出彩。《红嫂》是洛阳团的代表剧目之一,当年名单曾广兰的代表剧目。这次红嫂一角由青年演员王青青和吴金霞分饰,各有看头。王青青是个不错的好苗子,身上有戏,而且松弛,步子也好,她跟还乡团的智斗很有看头,尤其是追踪那出戏,跟还乡团配合的相当有默契。吴金霞是典型的阎派嗓子,很细腻,后半场红嫂的心理戏很多,很复杂,用阎派很适合。我虽然没停过曾广兰的原版,但觉得曾应该用的也是阎派嗓子,她是洛阳团当年接阎大师戏的演员。刘向阳的彭林很帅气硬朗,唱腔设计的很好,而且他身上也有戏,几个场子都做的不错。胡俊强的刁三儿挺有看头的,将地痞特务的那种恨、贼、滑以及纸老虎的刻画得入木三分。)
41、高书卫等,豫剧《李大钊》,新密市豫剧团;7.13
(这个戏基本就是喊口号的,李大钊的几个唱腔都不抓人,而且衔接上有些楞楞的。陈独秀的扮演者更奇怪,应该是现代戏演得少吧,感觉身上都是僵的,造型那叫一个拧巴。整台戏我最喜欢的是那位工人妈妈,吐字清晰,做派沉稳,很有台缘。)
42、王新慧、王飞凡、于占江、李保军、黄纲岭、赵贵银、罗梦晓等,豫剧《铁弓缘》,中牟县豫剧团;7.15(这个戏编排还是很不错的,挺幽默,挺有看头的。王新慧身上功夫挺不错的,是个不错的武旦,只是嗓子稍弱了点,不够亮,形象很不错,尤其是后面的武生,英姿飒爽。两个男演员武功底子也有,尤其是匡忠。其他几个架子不错,但身上或者嗓子少活儿。网上说杜永真要排这个戏,甚是期待,看将来会怎样呈现?)
43、刘雯卉、杨历明、张军涛、张家祥、刘媛、何森涛、孟振华等,豫剧《红嫂颂》,河南豫剧院三团;7.20(这个戏是刘雯卉和杨历明入三团的第一台大戏吧,杨历明可圈可点,但有些摔打动作觉得不太适合这个伤员,尽管杨做得很漂亮,观众也给掌声。刘有一场小碎步走的特好,但唱有些像歌,每一段都有一个口号式的高音,但跟洛阳团俩演员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很喜欢张军涛,这是我看他第二个完整的人物,上一个是栓宝,很不错的一个演员,将李青山的那种窝囊,对媳妇的爱,以及对李贵的恨、怕与忍都表现得很到位。整台戏舞美很好,但影响了观感,有些场景完全看不到了演员,就知道有几双脚几个人影在动,人物的表演越来越廉价了。整台戏不如洛阳团出彩。)
44、菅爱梅、袁国营等,豫剧《白莲花》,焦作市豫剧团;7.23
(菅爱梅是豫剧十大名旦之一,很出色的刀马旦演员,常派弟子,她的《花木兰》非常棒,此外《东方夫人》也很出名,这是我看她的第三个大戏,因为是在下面剧团,所以作品留存很少,曝光度远不及其他名旦。这是95年的录像,录制质量比较差,整台戏做工念白很舒服,唱听起来不是很清晰,与常听的桑派也不一样,但常派的味道很醇正,我觉得这才是一位真正的流派传人,做戏里要有流派的影子,而不陷于流派的剧目。袁国营当时还是焦作团的主演,后被借调省团,辗转在一团立了门户。)
45、曹会敏、孙彩红、曹会芳、顾香红、何彦文等,豫剧《杨门女将》,新郑市豫剧团;7.28
(曹氏姐妹俩是不错的刀马旦演员,扮相漂亮,身上也不错。)
46、池广飞、杨文丽、胡瑞乔、刘少武、李金慧、岳宗宝、尹攀茂、贾传敬、陈守凯、王世华等,豫剧《郾城大捷》,漯河市豫剧团;8.2
47、乔静、张玉兰、张永涛、姜瑞琴、张俊琴、徐青芬等,豫剧《秦雪梅》,濮阳市龙城老干部戏曲艺术团;8.12(乔静的秦雪梅还是中规中矩的,表现很不错。但整台戏演员平均年龄应该是五十开外了,忘词情况比较严重。今年是阎大师百年诞辰,缺省里一直没有像样的纪念活动,时封大师祭日,能看一台这样的阎派大戏实属不易。省团都宣传阎派都是穿孝哭戏,没人看。其实真实情况不是这样,而是演出者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戏上,自然没人看。每一个在基层坚持演出《秦雪梅》的演员都值得佩服,因为没有她们,阎派这朵花早就枯萎了。)
48、李晓晶、祁元杰、谢瑶瑶、丁春和、杨豪等,豫剧《春秋配》,登封市豫剧团;8.19
(两位不错的青年演员,李晓晶扮相、唱腔、身段都不错,之前看过两人的《蝴蝶杯》。但在口型上可能还要再努力些。)
49、张弯弯、杨豪、郑洪卓等,豫剧《义烈风》,登封市豫剧团;8.25
(张弯弯身上还是挺漂亮的,扮相也不错,但她的嗓子有些闷,不透,高音的时候感觉有些费力。整体不错的一个基层青年演员。庄鸿文的饰演者形象差些,能清瘦些就更好了。后面刑场一折身段不错。王学海这个演员不错,身上有戏。)
50、刘晓光、邵文霞、王献光、李金禧、王可畏、邵富有等,豫剧《狱卒平冤》,河南豫剧院二团;8.30
51、袁艺民、高桂先、张弯弯、杨豪、张龙等,豫剧《血溅乌纱》,登封市豫剧团;9.2
(袁艺民的嗓子亮而尖,不厚,没那种苍凉感。赖水净不是丑行出身,身上不顺。整台戏最后那个花脸最好,声音非常好,身上也好。因为是草台演出,演员有些随意。)
52、范军、杨明香、孙辉、勾香、冯振庭等,豫剧《刘墉搜宫》,河南豫北红脸王豫剧团;9.17
53.岳静静、李双双、刘晨曦、侯鑫磊、谢茂帅等,豫剧《宇宙锋》,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9.22
(这是看得第三本全本宇宙锋了,各有千秋吧。岳静静的表现沉稳有力,传统折子味道醇厚,洞房一折也可圈可点。与哑奴与父亲赵高之间的互动紧张有序。中间增加了“盗宝”一折,应为武丑戏,技术可以,但这个丑身子有些重,而且盗宝上下桌子时有些钝,不顺溜,而且其翻墙入院时在一串小翻之后应该是个高翻似乎才妥当,显示翻过一堵高墙嘛。)
54、刘艳丽、赵晓、毛胜利、孙占辉、晋红娟、刘英杰等,曲剧《盘夫索夫》,河南省曲剧团;9.25(刘不亏是省曲第一花旦,样样称得起是头魁。这出戏难得是曲剧味道挺浓郁,扮相嗓音身段都很好,盘夫书馆两场还是很有看头的,刘在唱腔和念白上都很不错。赵晓是第一次看他的戏,脸上表情有些僵,不及刘自然丰富。但在盘夫对唱中,听出了豫剧小生邵洲的韵味。但这两折之间的后台伴唱有些打断了场上的节奏,故事不连贯。书馆里,曾荣应该一个急连步上台的,有种逃出闺房的紧迫感。阎兰贞上场也应该有种迫切想要了解事情真相的急切感。一个伴唱出来节奏全乱了,一下子缓了下来。曾荣一转场上来已经在喝酒了,节奏上跟前面一折就连不上了。还有整出戏前面的那个诛杀曾家的引子有点画蛇添足,这在后面戏文中都可以交代清楚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再去演上一场。)
55、景富仓、孔爱民、张德云、宋红梅、高玉英等,豫剧《铡西宫》,商丘市豫剧院;10.8
(孔爱民的西宫还是很不错的,非常喜欢这个戏的节奏,行云流水。景富仓的嗓子听上去总是有些急躁,红脸还是喜欢索文化。景的师傅刘忠河嗓子也很舒服,景的就感觉不是很舒服,有些刺耳。)
56、张德云、宋红梅、景富仓,孔爱民等,豫剧《铡许翠萍》,商丘市豫剧院;10.12
57、周红梅、李诗等,豫剧《三更生死缘》,河南小皇后豫剧团;10.18
(周红梅和李诗是王红丽的两大招牌弟子,两人合作的这台戏非常不错,两人表现都好,二人身上、口型都很讲究,挺不错的。只是整个团的质量似乎不容乐观。恐怕小皇后撑不起来下一朵梅花奖了。)
58、张艳萍、张海龙、荆富斌、王凤琴、霍奇、张佳等,豫剧《疯哑怨》,郑州市豫剧院;10.25
(张艳萍的这个戏绝对称得上这个戏的当下舞台的最佳诠释者,她特别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复杂情绪。张佳虽然只有几句唱,但扮相嗓音都无可挑剔。张海龙的这个戏也可圈可点,但可能也是草台演出,所以有些因陋就简。但他的古装戏太少了,这个戏应该是相对演出比较多的一个古装戏吧,还是很喜欢的。)
59、史依弘、刘文钊、严庆谷、李春、齐宝玉、徐建忠等,京剧《凤还巢》,上海京剧院;10.29
61、郑三、王红霞、王桂英、王金仓、王海棠等,豫剧《斩黄袍》,郑三豫剧团;11.17
(不明白陶三春额头那一撮毛是什么意思,扮相也太野台子了。)
62、倪泓、林未、沈佚丽、张军、张子谦、谷好好、冷冰冰、郭建炯、侯哲、吴双等,昆剧《白蛇传》,上海昆剧院;11.22
63、李秀军、赵玲娥、王东周、张军红、杜振江、王艳玲等,大平调《辕门斩子》,内黄县大平调剧团;11.24
64、陈首凯、池广飞、尹茂攀、岳宗宝、杨新涛等,豫剧《黄鹤楼》,漯河市豫剧团;11.26
(非常喜欢池广飞的刘备,他的唱腔与扮相都很舒服,非常出色的一位唐派继承人,舞台非常成熟,将刘备的那种紧张、失落的情绪把握得很好。陈守凯的笑特别有个性,将周瑜的心境勾画了出来,然后他的上桌、窜凳、翎子都很干净,很舒服。尹茂攀功架子挺好的,但唱腔上稍微弱一点,但挺不错的以为武生演员。)
65、豫剧《义烈风》,中牟县豫剧团;12.6
(这台戏不同于虎王的《义烈女》,虽然女主的几段唱是虎王的,但整个舞台的编排不是搬过来的。而且它改了故事的情节,删去了孩子的情节,结尾也不再是刑场玉殒,童玉珊最后出家为尼。但剧本的编排漏洞百出,比如吐真那场戏,明明结婚一年多了,怎么还张口闭口洞房花烛?男女主角吐字都弱了点,而且身上不行,脚上也不行,完全是冲着这个戏名看完的。一个县团已经很难有好演员了,都不如民营团有真功夫。)
66、李晓晶、祁元杰等,豫剧《封神榜》第一部,登封市豫剧团;12.8
(第一部就是苏妲己入宫,整场戏应该挺有看头的,尤其是武生戏,但做得比较流于形式。祁元杰武生不错,后面那个花脸武功也可以。纣王的架子不错,声音也好,就是吐字不清楚。苏护几乎没有可圈可点的表演。李晓晶的苏妲己不错,出场是武旦,干净利落,后面是闺门,温柔内敛,最后被狐狸精附体的那段唱腔不错。是个不错的好苗子,但是需要名师的点画。)
67、王玉凤、杨军峰、苏永堂、史冀威、吕军帅等,豫剧《红梅记》,河南豫剧院青年团;12.15
(这台戏王玉凤用心了,看得出她在这个人物身上下了功夫,无论从唱腔还是做戏,都比之前的版本要有很大的提升。她的长水袖不错,鬼步走轻而稳。她第一场的出场和做鬼后的第一个出场在上台前都有一个叫板,很有代入感。杨军峰身上很淡雅儒生,很适合这个角色,而且嗓子听着也舒服。在“放裴”中二人边做边舞配合得相当默契。在书房那场戏里,好像杨军峰留鼻血了吧,但还是很走心地完成了那一折戏。虽然王在喷火中有点小失误,但还是很出彩。她的两个卧鱼都不错。史冀威的判官很不错,一台小鬼儿为舞台增色不少。)
68、董晓波、薛瑞旭、席宁、刘芸衫、高艺冰等,豫剧《洛阳桥》,洛阳市豫剧院;12.17
(这是洛阳团的经典剧目,当年曾广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说是改编陈派名剧《梵王宫》,但应该作为一个新戏来看比较好,跟《梵》不在一个水准上。但并不是说这个戏一无是处,曾能够把这个戏打磨成自己的看家戏,也绝对不容小觑。在华云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我觉得《洛阳桥》要高于《梵王宫》,前者展示了这个武生的喜怒哀愁的前因后果,而后者人物比较扁平,而且基本没有华云什么戏份,虽然名义上他是男一号,但与女一号的戏份根本搭不上,这个人物性格没有塑造起来。董晓波是曾的高徒,这出戏她常演,表演很规范,但不出彩,这个真的看的是演员的天赋。她对其中一些唱段中的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好,没有传达出来那种意思。薛瑞旭大约是刘亚林老师的弟子吧,身上有刘的感觉。扮相不错,是个好武生,而且有些稚气,他对这个人物性格把握还可以。采桑女出场差好远,哪哪都凉。一出好戏也需要好多好演员来搭,才能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演员之间那种互动非常重要,这台戏每个人的表演是孤立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有点感觉像生贴上去的,硬硬的。)
69、李宏刚、屈鹏、韩丽霞、李东锋、朱海娥、范丽丽等,秦腔《三滴血》,西安易俗社;12.22
(喜欢屈鹏这个老生演员,李东锋的小生也挺好的。韩丽霞这个青衣也很稳很顺。)
70、王红丽、周红梅、王晓一等,豫剧《风雨行宫》,河南小皇后豫剧团;12.24
(王红丽的夺梅大戏,也是很多剧团搬演的一出戏,其中求阿哥的那段戏更是脍炙人口。这个演出本是周红梅主演的,王红丽在后半场出现。周红梅的确是个不错的传人,出场小姑娘的跳脱活泼非常好,脚下有功夫。我最喜欢的是她在看到儿子在风雨中被冻死时受刺激疯掉的那段疯戏,非常抓人,听到她笑,有点后背冒汗。但是三阿哥和四阿哥不给力,看来团里真的没有好男生了。王红丽的后半场,一上场的情绪眼神真地没得说,不愧是梅花奖得主,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戏,将一个失子之痛的贫弱女子那种疯癫与迷失表现得淋漓尽致。)
71、赵军英、聂慧、郑彩霞、张佩珊、胡涛、李海超、李文莉、郝志远等,豫剧《王熙凤》,周口市戏曲艺术研究院、周口市戏剧艺术学校;12.27
(这个版本应该比郑州团张艳萍的早,看来张是搬得这个本儿。这个王熙凤略显青嫩点,但还是撑住了台子。“赚尤”中的城府老辣还是可以的,加上尤二姐的单纯软弱,对比还是很鲜明的。她的“托孤”一折也是不错的。但是个别场次服装不考究。而且王熙凤的阴险狠辣不能单单表现在瞪眼睛上。最后一场刘姥姥的那场做工戏也是很不错的。这个二花脸贾蓉挺不错的。)
72、王丽京、杜志刚、郑祥振、张国强、张琪、茹桂林等,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12.28
(喜欢李月娥父母的诠释,李母最后一场那两句唱真的太挂味儿了。两位小生也不错,干净潇洒,儒雅翩翩。张五可的声音特别好听,但扮相差点,不喜庆儿。)
后一篇:红梅花折射的是妙玉人格的病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