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往年的谢道韫曾带领家奴院公喝退了孙恩叛军,展现了谢道韫不为人知的英勇大义的一面。但围绕着谢道韫的才情,史书上还记载了她的另一件事,那就是为小叔子王献之解围的事情。这桩事则是其爱逞才的一面。
有人说,谢道韫当闺女时能张口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那就是满腹的才华啊,不输谢家的那些男子们。但是一个人有才,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来,更无须非要在人前显弄出来,非要技高一筹才好。《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个有才的吧,可是她处处以“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自处,不像林黛玉处处都要显得自己很有能耐,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得到的表扬多。虽然自古都有拥林的,但平心而论,这样的林黛玉恐怕也只是因她的悲剧柔弱而博得的同情分,如果真的娶个林黛玉过日子,真就应了国民教授戴建业的那句话了,“那就倒了八辈子霉了”。适当的表现当然是允许的,不能太矫揉造作。有句话叫过之不及,林黛玉的硬伤就在这里。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明清时期的妇女教条,大宋朝的朱熹是创立者,但在大宋朝还出了一大批的才女,名气和才能都足以让男子自愧不如。放到更早的危机南北朝时期,思想上儒家传统伦理纲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者说它所建立的还不是两宋以后的伦理纲常,而且在经历了两汉长待四把多年的统治之后,儒家思想已经教条化、机械化,而且诡秘化,像一缸发臭的泡菜,让人作呕。因此,这一时期,老庄思想抬头,早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风流人物个个都标榜老庄,虽然他们骨子里还是儒家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不伦不类,甚至是伤风败俗。到了南北朝时期王谢子弟也多是这样的风流人物,在文学上田园诗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同时从南亚远道而来的佛教开始广泛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落地开花,出现了很多的名僧大德,并出现了莲社等文化景观。思想上的混乱,毕竟使得人们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更多地个体性和自由性,缺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人们就更容易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古话讲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也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才会迸发出真正的自己。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条条框框并不是很多,谢道韫只是当时众多才女中的一个,如前面我们曾讲过的司徒王浑的老婆钟琰以及谢道韫传中出现的张玄妹,这都充分说明了那一时期女性的自由和才干。那是一个相对包容、开放的时期。而且由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流通,士人之间流行清谈,那谈起来可真要命,据说名震一时的才子卫玠就是谈死的。当然有不少是假清谈的,满嘴跑火车,但真正的谈者那真是绞尽脑汁,往往对一个问题有着不同凡响的认识和见解,而且是当下几十个专家也赶不上的高度。我在《东晋大将殷浩是如何读书》一文中有过论述。
谢道韫出生的谢家赋予了谢道韫高度的思想自由性,她是谢安的掌上珠,谢安对子侄们的教育也颇有放任随性的一面。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自然能够让这个咏絮才脱颖而出。这种自由也是她逞才的基础,嫁到婆家之后的谢道韫先是不满意老公王凝之,又是讥笑谢玄学识浅陋,这些多少都有些林黛玉的感觉,而让人很难用有涵养来看待她。但毕竟她出自名门,是真有学识,不是个摆设。所以大家看这一段的时候,很容易匆匆带过,或者当作笑话,或者觉得这是反衬谢道韫的才高八斗。其实这是史家的春秋之笔,点出来,却不做任何解释。这是谢道韫性格里的一个缺陷。她自视太高了,目无下尘,看别人总是看到不足之处。而忽略了别人的可取之处。王凝之真得一无所取吗?绝对不是。王凝之的草书在当时也是一字难求,再说谢安亲点的侄女婿能够差到哪里去呢?
史书接下来介绍了一桩婚后事——为王献之解围。当时王献之与别人清谈已经“词理将屈”,谈不下去了。刚好谢道韫在后面听到了,她就让自己的贴身奴婢出来告诉王献之,“欲为小郎解围”。王献之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应允了。于是,垂下青绫步障,一番理论之后,对方败下阵来。当然我们要说谢道韫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果真比王献之高明。而王献之对谢道韫的请缨毫无不妥的反映,也说明谢道韫的才情在王家也是人所共知,可能这种类似事件也不是一桩两桩了。谢道韫参与清谈,要设青绫步障,可见在当时参与清谈的基本都是男的,女性是甚少参与的。这种界限感还是很明显的。但谢道韫并不掩饰自己的才情,而且以压倒对方的气场出现在士人面前。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她说: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留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她知道她很美,而且要让自己美万世流芳。大约谢道韫也有这样的考量,不忍让自己青史无名,故而要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谢道韫是有资本逞的,时下还有很多东施效颦一般的无才也要逞的,看看网端,真是笑掉大牙。
——成文于莞邑逗云轩 庚子二月十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