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青岛博物馆的青铜香炉正在市博热展,趁着周末我带着俩娃去凑了凑热闹。
一听说香炉展,大宝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仰头对我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我笑着对她说,是那个香炉。其实远不是那个香炉,不过是字面一样而已。不过,让她理解要看到的香炉也是不错的诠释。
这批香炉从两汉时期的博山炉,到明清时期日益繁复雕琢的香炉,清一色的青铜器。其实,如果说精品,青铜器还得看河南、山西、陕西这一代出土的真正属于中国青铜时代的作品。那种工艺真的到了炉火纯青,那种繁复也是后代难以比拟的。记得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青铜器是在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商代的青铜器还透着一种质朴,不像东周战国时期那样精致繁琐,从小小的酒杯到巨大的鼎器,林林总总的一屋子,让人目不暇接。也许是这个高贵的起点,我一看到青铜器就会往这里比,哎,世俗的很。当然并不是说这批青铜香炉一无是处。
香炉是中国精神世界的一个媒介,有了香炉,插上点燃的香,一缕紫烟升起的时候便是心神交接之时。很多搞研究的人说中国古代是乱神崇拜,只要有庙,就拜,不管是菩萨还是阎王。到了南方,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历史上不止一次说起南方人的“淫祀”,到了这边也见识了很多在北方压根就没听过的神灵,希望神灵们不要嘲笑我的愚昧浅短。在广府,只要是古村落,随处都可以看到燃烧的香塔,祠堂和路边的庙观自不必说,几乎每一棵大树下,每一个路口都有简易的祭祀场所。而且土地神、康王庙好像也都是划片管理似的,隔没多远就有一座。而每一个祭祀场所,香炉都是不可或缺的。庄重的场合自然有高贵庄重的香炉相配,简易的场合也有简易的香炉相搭,比如一个罐头瓶就可以充当一个香炉。到目前上没见过直接插在地上的。可见,香炉是对祭祀的一个起码的尊重。
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而是与沉迷在宗教世界中相比,中国人更习惯于积极用世,更留恋这个红尘世界。我们只是在苦闷不得志的时候,才会到神灵那里寻求慰藉。有人说这是临时抱佛脚,这样说也不为过。但我更觉得这是中国人的明智。世俗中无法解脱的事情,可以在临时抱佛脚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然后再积极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失落中。
即便是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份解脱,是因为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爱的实在太深沉。我们不愿消极地走完这一生,而选择了在痛定思痛之后,再一次高扬地站在人生的路上高歌。香炉就是那一种宣泄,我们不习惯于长啸的那种宣泄方式。在中国的魏晋时代,曾有一个“啸”的时代。像竹林七贤他们,狂啸成为他们宣泄心中不满的一种方式。但中国人还是以内敛为主的,即便是在竹林时代,啸也只是部分名士的方式,而不是社会大众的方式。香炉插上檀香,紫烟升起,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中国人习惯这种内省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得意。这是我们最传统也是一种最宝贵的一种处理人事的方式。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特别缺少这种美德,社会太浮躁,光怪陆离,人浮于事,诱惑太多,刺激太多,人也都很憔悴,所以米粒般的一件事都可以无限扩大,并被一些不良人士肆意炒作掀起狂风巨浪。而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再是先反省是否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一蹦三尺高横眉怒骂对方,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对方导致的,自己就是干干净净的。荀子云:一日三省吾身。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个人都是在向内去找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的话,这个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
——成文于
2019年12月4日 莞邑逗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