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那份桀骜,但提到魏晋人物可能更多人想到的还是竹林七贤。今天就去竹林故事中的一则来讲讲。
“简傲”篇有一则关于嵇康与吕安的,是这样记载的: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鳯”字,“凡鸟”也。
翻译成现代文很好理解,嵇康与吕安关系非常好,是好哥们儿,嵇康最终也是因吕安事件而被处死的。但他们并不是朝夕相处的,这种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寄托,不在于朝朝暮暮。每当思念的时候,即便是相隔千里,吕安也一定驾着马车来看嵇康。这种感觉跟《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故事相似,今天我们也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很强烈的想看到某个人,想听到某个人的声音。但是有一次很不巧,吕安来的时候,嵇康外出了,他的哥哥嵇喜便代弟弟出迎。可吕安不买账,很牛吧,“不入”。既然我要看的人不在,那我也不必进去了。更可气的是吕安在人家门口还大笔一挥提了个“鳯”就扭头回去了。嵇喜不知道啥意思,但是想着这是当下名士吕安的手笔,很是欣喜。其实嵇喜也是有当世才的,并不是庸才一个,只不过他跟他弟弟嵇康及竹林人士不是一路人,他不像他们那样桀骜不驯,一副不容于世的狂傲形象,相反他是积极用世的。所以吕安看不起他,也不愿意跟他多交流。门首题“鳯”,其实就是藐视嵇喜是只“凡鸟”的意思。
可是在读吕安这个“凡鸟”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虽然曹雪芹并没有点名王熙凤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但是从《红楼梦》的行文不难看出,它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有出处的,这一点香菱曾点出过。而且黛玉进贾府,宝玉给她取字颦颦的时候,探春第一个问的便是出处。可见,名字不是随便取的,没有个出处讲究是不可以的。而且脂砚斋也点出了其他几个角色名字的意思,王熙凤呢?她为什么叫王熙凤呢?
看到吕安写的“凤”,我突然就想到了在《红楼梦》中王熙凤也被称为“凡鸟”,这与吕安的意思是一样的。第五回王熙凤那首簿册上的题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因为脂砚斋在第三句上批了“拆字法”,更因为《红楼梦》是本残书,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这个“拆字法”事关王熙凤的后半生,所以历来很多人费尽心思去拆解这句话。却忽略了开诗第一句的“凡鸟”二字。其实这二字才是王熙凤一生的根本所在。这两个字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王熙凤的本质,她只是一个凡鸟,普普通通的女性而已。这与晴雯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其实是一样的,王熙凤只是自视甚高而已,其本质与其他女性并没有二样。而作者又给她一个“王熙凤”之名,熙者,熙熙攘攘之意,说明这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是个当家人,每天门前都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但是这个喧嚷是虚假的。同时似乎也可以理解为“稀”的谐音,稀少,稀奇之意。文中不是说王熙凤是“都知爱慕此生才”、“裙钗一二可齐家”吗?她到底是有些才干的,又有些依仗,是与众不同的女性。即便是放到今天,王熙凤依然是个光彩耀人的女人。她敢于出头露面,敢于担事儿,而且杀伐决断干脆利落,与当时其他女性形成鲜明对比。曹雪芹为她取这样一个矛盾体的名字,其实正是抓住了王熙凤这个人最核心的矛盾所在。
这只是我看《世说新语》突然想到的,也许这二者之间关系不大,但传统的文化的基因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很丰富的,他很会调动这些资源为我所用。王熙凤这个一石二鸟的名字也很符合这个故事人物的性格,当然也没有太偏离吕安的原意。如果说稍稍地偏离那就是曹雪芹在点出王熙凤是只“凡鸟”的同时,也对她充满了爱惜和同情,并不完全是吕安对嵇喜的那样嗤之以鼻。
——
成文于2019年12月3日
莞邑逗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