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纨凤姐寡妇刘姥姥大数据 |
分类: 【侃红记】 |
在《李纨与贾兰谁先死?》一文中,提及王熙凤曾给李纨算了一笔账。这也是李纨与王熙凤之间唯一一次堪称对手戏的“分斤掰两”。有人甚至落实这一点就是李纨所谓得“妒”,乃至对王熙凤这个当权者的某种敌意的公然发难。其实,李纨与王熙凤妯娌之间关系并没想象得那么糟糕,李纨更没有那么不堪。
这段情节的发生是这样的:大观园在探春的号令下起了诗社,李纨做了盟主。但李纨是个出了名的佛爷,待人未免太宽,所以头一社就有误社的,所以探春说“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想想也是,大观园里就李纨大些,但是个宽厚人。其他不过是同辈的姑娘们,可不都“脸软”,虽然起社时立了规矩,但不免流于形式,渐渐也就“乱”了。那就要找个有决断的人来监管,故而找到凤姐。找凤姐对不对呢?对,凤姐的杀伐决断是众所共知的,正符合她们要找“监社御史”的标准——“铁面无私才好”。诺大一个贾府让凤姐管理的井井有条,不铁面能行吗?都说凤姐淫威,可是不威,凤姐就无立锥之地。这是这样一个大家庭管家所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李纨在凤姐生病代理时管理不凑效的缘故。待人过宽,下人反而会骑到主人头上,懒怠做事。凤姐一听众姐妹的话,就笑着说:“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姐妹们是为了钱来找凤姐的吗?果真是个缘故吗?大家听到凤姐的话都同一个反应“笑起来了”。可见大家也只是当做笑话来听的。虽然起社要用钱,但她们无非是玩意儿似的起个社,能够用多少的钱,后面有一回薛宝琴她们四个人来到了大观园,大家起社接风,李纨就对探春、宝玉、黛玉、宝钗说每人拿一两,她在补一二两,就够用了。多了一倍的人也不过是五六两,可想仅她们几个人用的更少。钱对她们说不是大问题,问题是“齐全”,是规矩。很多人因为看到下文李纨的一句笑语“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就错以为众姐妹就是为了钱才去找凤姐的,那就大谬了。
李纨不过是延续了凤姐的笑话罢了,什么是水晶心肝玻璃人,那就是灵透,点一下哪哪都知道的。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水晶心肝玻璃人的,红楼梦里只有凤姐这么一个,走一步想十步,这不是人人做得到的。她想到的东西未必别人想得到,但经她这么一说,果然也有这样的好处。所以大家也就笑了。凤姐接着李纨的话,就半是责备地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柱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玩玩,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枯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凤姐不过是顺情理来调侃一下李纨,但也都是玩笑的话,也并非与李纨势不两立的。有人说李纨的回击中用了很多恶语,什么“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什么“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云云。这有伤大雅吗?尤氏不也说凤姐狗长尾巴尖的话吗?这伤到她们妯娌之间的情分了吗?没有嘛,凤姐和尤氏关系还挺不错的。更有李纨的一席话众姐妹的反应是什么——“众人都笑了”。大家并未觉得奇怪,也不觉得李纨是气急败坏,完全是一个和乐融融的画面,只有我们这些读者才会觉得李纨凤姐是扛上了。故事中的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没有这种想法和顾虑,她们从始至终都是笑着的看待的。
但这段话却真实地给我们交代了李纨的财政收入。一年有四五百银子,那真是宝玉、黛玉包括凤姐这些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数据。凤姐笑说李纨现在“怕花钱”,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李纨为什么“怕花钱”?那肯定不是陪不起这些小姑子们,而应该另有原因。
跟凤姐比起来,一张口就放五十两银子在那里,李纨是小气了点。通共那几个小姑子还要凑份子,而且自己这份子也只是跟每个小姑子们份额相当而已。为什么不肯花这个钱呢?像凤姐说的那样一应吃穿都是官中的,这每年的四五百银子都是自己的。外表寒酸的稻香村居然是大观园里最富有的一处宅院。李纨平白守着这么一大笔银子做什么?
李纨当然不是白痴,也不是守财奴。她自然有她自己的打算。造成她这样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是一个寡妇失业的,还带一个儿子。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寡妇的悲苦,但从明清人星星点点的笔记中却可以看出她们的触目惊心。清人沈起凤在《谐铎》里记了一位80岁老节妇的故事,临终前,召集孙曾辈媳妇,自述守节之难:“晨风夜雨,冷壁孤灯,颇难禁受”。又曾于屏后觑貌美男子,不觉心动,几遇与其私奔,当晚梦见亡夫“趺坐帐中,首蓬面血”,从噩梦中大喊而醒,始作罢。此后,“一种儿女之情,不知销归何处,自此洗心涤虑,始为良家节妇。”可见寡妇也是女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爱抚,尤其是李纨,又生在绮罗丛中,富贵温柔之乡,贾府上下何曾少那些孟浪专爱调情的青俊少男呢?花一般的年纪却不得不沦为槁木死灰,对外界一概无见无闻,这样的自控力,在每一个“晨风夜雨,冷壁孤灯”之时,是否依然凑效呢?如果情欲是寡妇要熬过的第一道关口,还有生计。她们总是要活下去的,李纨还要把儿子抚养成人,令其出人头地,承继贾珠一脉香火。
为了活下去,生活中除了抚养儿子这样硬性目标外,有些寡妇也会转嫁他物。如清人青城子在《志异续编》所记的某寡妇,临终前从枕畔掏出数百枚铜钱,光明如镜,告诉她的儿媳妇,这是帮助她恪守贞洁的吉祥物。六十多年来,每晚人静之后,她即熄灯火,以百钱散抛地上,俯身捡拾,及捡齐后,神倦力乏,再无性欲,始得就寝。听来这是何等的辛酸,也知道那表面上的光鲜背后是何等的煎熬。李纨守着钱,是否会想这位寡妇那样抓一把钱在熄灯之后撒抛在地一一捡拾呢?也许她不会,因为她自小都是在那一套伦理中被教育出来的,但那些被立了贞节牌坊的节妇们有几个不是生在官宦富贵之家呢?坚韧与隐忍恐怕是这类人的共性,那种尘世中的繁华对她们而言,是一种赤裸裸的诱惑,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所有的苦水都化作自己咬牙的坚持。
养育儿子是需要钱的。而且贾府的状况是捉襟见肘,这不单单是凤姐、探春、宝钗、黛玉几个人能够看得出来,李纨也是看的出来的,况且她自己现有园子地收租,是有实际的理家实践的。当然末世的那种感触自然要比姐妹们来的更实际一些。她拼命守住钱,也是在守护她与儿子的将来。但不论如何,李纨总是给人一个只顾自己,图省事的人,只要不给她惹麻烦,所有事都可以无见无闻了。这与凤姐的境界当然就不一样了。凤姐作威作福了一辈子,但毕竟在其威势之下还露出她人情的温暖,她对刘姥姥,对邢岫烟的体贴与温情,最终“留余庆”给了自己的女儿巧姐。而李纨却只能眼巴巴看着爵禄高登的儿子急刹车撒手人寰,落得一个凄惨惨白发人送了黑发人,那倾注一世的心血赴之汪洋。这不是中国古人常说的没有积德,伤了阴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