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亲冯野王的好名声为什么没有换来好前程?

标签:
冯野王傅太后王凤昭仪汉元帝 |
分类: 【西汉风流】 |
冯野王是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的次子,因为长子早逝,冯野王承袭父爵。野王“受业博士,通诗”,虽然是因父而任官,但野王并非不学无术之辈。因此,在众多的官家子中,野王也显得格外突出。
十八岁那年,他上书请缨长安令。宣帝很看好他,后生可畏。但丞相魏相觉得这样不太好。最终野王还是以功劳次序任当阳令,历任栎阳令、夏阳令、陇西太守,“入为左冯翊”,成为京辅高官。池阳令并是个“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的贪官,对于这个刚刚升任的外戚少年并不看好,依然我行我素。野王也需要立立威,镇镇场,派督邮掾赵都立案调查。果然池阳令不干净,抓捕收监。池阳令不服,赵都便将他杀死。池阳令的家人便上书廷尉。赵都以自杀证明此事与野王无关,京师震惊,野王升为大鸿胪。
野王的妹妹冯媛是元帝的昭仪,很受宠幸。但元帝又是一个谨守儒家礼教、战战兢兢的皇帝,频繁的灾异搞得他精神过敏,不敢留给别人一点诟病,更生怕自己的举动又遭天谴。御史大夫李延寿病逝,朝众人都推举冯野王,因为野王的确二千石中“行能第一”。但毕竟担着国舅的虚名,为了不落宠信外戚的口实,虽然“野王行能高妙,内足以图身,外足以虑化。窃惜野王怀国之宝,而不得陪朝廷与朝者并”,元帝也不得不退而选其次。这样太子少傅张谭上位。野王也只能徒增无奈,“人皆以女宠贵,我兄弟独以贱”。冯昭仪虽然有宠,但大汉朝没有给冯氏一个独揽朝纲的机会,而其家族聚拢人才的能力又远逊于王氏,再加上王氏是皇后,在大汉朝有着不可撼动的政治资本和人才储备。
不能升职,但并不表示野王不受重视,“甚见器重,有名当世”。成帝即位,王舅身份令野王再次不得不外出避嫌。其实,朝中得用的皆是外戚,而以王氏为重。冯野王有能力又有声望,还是王舅,这自然会成为掌权王氏的眼中钉,自然不自然的将其竖为假想敌,压制冯氏,应该也是王氏固权的一个既定方针。但不巧的是,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辅政,“数有灾异”,朝中议论纷纷,对于这个帝国执权人的能力甚不以为然。于是,京兆尹王章虽然系出同门,但与王凤不和,经常讥讽朝政,认为王凤专权,不能知人善任,同时还极力推荐冯野王代替王凤。起初,成帝也觉得王章说得对,但站在王氏家族利益这个基点上考虑,王政君最终还是选择了王凤,诛杀王章。当然被他推荐的而且很有能力的冯野王就惨透了。冯也深怕因此得罪大司马,忧虑成疾,告假归家医治。王凤果然动用言官弹劾,即使有杜钦等人从中说和,但王凤已如箭在弦上,执意“免野王”。数年后,终老于家。其爵由其子冯座继承,但好景不成,随着冯太后在与傅太后的互掐众失利,殃及娘家,爵位被削。
皇亲未必人人都春风得意,也未必人人都以外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的人掘到了金,有的人却祸临身。冯氏便是不讨巧的外戚,虽然也为皇家生了儿子,但无奈朝中始终没有说话人,冯氏儿男一个个治理有方,为世人称道。也正是他们的卓越才能,使得与当政外戚之间的敌意也日渐升级,在朝堂风云骤起之时,他们便成为最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