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听《清风亭》——记曲剧优秀演员张转社

(2017-11-27 08:51:00)
标签:

清风亭

张转社

张新芳

方素珍

穆桂英挂帅

分类: 【戏韵春秋】
又听《清风亭》——记曲剧优秀演员张转社
      《清风亭》是豫剧李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忠孝节”中的“孝”。在李树建老师的几部作品中,个人最推崇的便是《清风亭》这部戏,其次是他早期的《鞭打芦花》,三者才是令其名声大噪、两次登上百老汇的《程婴救孤》。喜欢这部戏,除了李树建本人的艺术修为和艺术感染力外,更主要的是这个命题是直击中国人心田的。自古无孝不立,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孝是第一步。
       李树建的《清风亭》(尽管他画蛇添足将其改名为《清风亭上》,但我依然喜欢用这个老名字)我也听了无数次,不久前进北大清华演出又听了一把。感动。每次都会看到动情不由落泪。但今天我所看的却不是李树建老师的《清风亭》,而且不是豫剧版的。而是河南曲剧版的《清风亭》。
       这版曲剧《清风亭》由河南省曲剧团推出,张转社和方素珍在剧中担任领衔,郝春燕、胡秀琴等优秀青年演员担任主演,还请来了梨园春的黑头名家李春景饰演大夫人这一个厉害角色。看惯了她的包黑子,乍一看她的青衣,性别不同,但骨子里却有一种相似,竟也是一道风韵。曲剧《清风亭》与李树建依然是关系密切,一者,这部戏的艺术指导便是李树建,并在开篇便指出这出戏改编自豫剧《清风亭上》。我不知道曲剧中是否曾有这出戏,个人感觉应该是没有的,曲剧原本角色很简单,小旦小丑戏,是典型的民间小调,之所以称曲,可能就是几个艺人拉陷卖唱的意思,所以红起来的都是以胡希华为代表的丑,王秀玲、张新芳、周桂枝等为代表的旦,老生戏并不常见;二者,剧中饰演张元秀的张转社是李树建老师的入室弟子,2005年拜的师。因此在这出戏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豫剧版的剧本,唱词基本一致。张转社的韵白颇有李树建的韵味,有几句颇能以假乱真。但如果一台曲剧唱得跟豫剧一样,恐怕我也不会在题目中称呼张转社为一个优秀的青年曲剧演员了。
       说他优秀,是因为他一张口,就是地地道道的曲剧味儿,没有跑偏。移植或者学习就怕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打哪移来的,学来的。王素君有句名言:“偷人家别叫人家抓住手”。意思便是移植也好,学艺也罢,都要讲学来的东西化到自己的手眼身法步之内,化到自己艺术修为之中。上段提到张转社在剧中的部分念白几乎可以与李树建以假乱真,显然没化。其实,从豫剧到曲剧,都是河南戏,而且流传的核心范围也都是黄河一线,念白上的差异不大,包括部分唱腔上的差异也不是很大,但是当它的弦子出来的时候,那份轻柔与婉转却是豫剧所没有,它的跳跃性要比豫剧更明快。味道便出在这里。
      张转社的味道是很浓郁的。张转社不是河南人,是山西运城人,曾任运城垣曲县曲剧团的副团长,后于2005年拜豫剧李树建老师为师,2009年又拜曲剧名家李振乾老师为师。这部戏的执行导演便是李振乾老师。从这出戏来看,张转社的确颇得这二位老师的真传,当然也的确很用功,将所学变为所有,这是要自己在后面下功夫的。这出戏没有沿用李树建的《清风亭上》,而是恢复了老名字《清风亭》,这已然是一个创举了。恐怕李树建的其他弟子断不敢这样做。其次张转社的唱做念打都没有陷在李树建的框子里,但又在属于老生的这个行当之内,有他自己的艺术感悟。但是,这部戏中个人觉得张转社还有两个地方不够好。一个是清风亭上让他母子又团圆的那一场戏,“十三年”是个重点唱段,李树建将闻听抚养多年的儿子亲口说出要去找做官的亲爹时的那种悲愤与痛惋唱到了极致,丝丝缕缕每一缕气息都牵着听众的心,每一个喷口都击在观众的心坎上。那段唱词也很漂亮。但是张转社却将其中一个字改动了,当然这可能是剧本的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但这一个字的改动却非常不舒服。“我日日讨米恁娘她做炊,熬得米汁将他喂”。这句话包括整个唱段张元秀的叙事对象都是“你”,而不存在第三者的“他”,虽然此时舞台上张继宝的亲娘和周小哥都在,但在此时张元秀的心里却只有他这个含辛茹苦抚养十三年而且即将要失去的的儿子张继宝,他是看不到第三者的。这里突然换成了“将他喂”俨然是说给别人听的,而不是点给张继宝听的,那么对于观众的冲击力自然就打了折扣。这个改动是个败笔。第二处,在最后一场中,张元秀和老伴儿洗了手脸来认儿子的时候,张元秀说让老伴儿在一旁等着,他去喊儿子来接她之后。张元秀做了一个动作把身板一挺很自信的样子,还不忘了逗老伴儿一句“啥时候这土地爷能忘了土地奶奶”。之后他转身去见张继宝,他这时的自信其实有点像虚,他毕竟是个穷叫花子,哪里见过官场的声威啊,你看张继宝要打坐清风亭,地保就敲着锣几次三番的清场,这说明基层的百姓见官是很难的,对于官场的那套仪仗自然是心中有畏的。所以当他怀揣着儿子一定会认他这个爹的自信时,一转身看到的却是耀眼的官威,他的心里是恐惧的。所以他唱到“想子盼子多少年,事到这临头犯了难。只见他玉带锦袍色光艳,巍然端坐面带寒,校尉持刀两旁站,小民丧胆难进前。”这里的小民其实就包括他自己,脚往前迈,心却在敲鼓,最后心一横想一想,“自励自劝自心宽,慢说他今日把状元做,坐朝廷爹娘也是他头上的天。”这完全是一番他自我安慰的话。在经过一番心理活动之后,想到了我是他爹这层儿,才略略心安地上前相认。这个心理活动张转社处理地不明不白,在张元秀转身看到官威之时应该有一个类似被吓到的动作及继之的细微的动作,这样才能将这个人物在这个场景下的心理故事讲出来。当然同时这一折,张元秀头一声喊“继宝”时,坐在清风亭上的状元爷居然是毫无反应的,当然很多都是这么处理的。个人觉得不对。因为养父母其实是一直在张继宝心头里的,只是他畏惧大夫人的厉害和姥爷的权势,他不敢显现出来。所以“张继宝”这个名字乃至呼唤这个名字的声音是在他脑海之中就就环绕的,尤其是再次来到了清风亭这个对自己来说充满了故事的地方,张继宝这个名字和声音应该是被唤活的。因此当张元秀第一次喊“继宝”之时,张继宝就不能毫无反应,这不合情理,他应该有触动,继而寻声,怎么是个乞丐呢,他是谁啊,他怎么喊我继宝呢,这一连串的心理都要表现出来了,直等到张元秀说出我是你爹张元秀时再有动作,就显得太晚了。除了这两个地方,个人觉得张转社的张元秀的确很棒,上面提到的这两场戏都把我唱哭了,他的身体里有戏,眼神里有戏,很会用情,也很会用嗓子,以情带声,因情造势,颇有感染力。有人评价李树建把张元秀这位老汉“拾子之喜悦”、“失子之悲痛”、“寻子之惨”、“盼子之凄凉”、“斥子之义愤”,直指人性最深处张转社的张元秀同样有这样的艺术造诣。
       说完了张元秀,再说他的老伴儿贺氏。由曲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派传人方素珍饰演。方素珍可能比较喜欢豫剧马派艺术吧,前些年在北京她还和马老合演了全场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颇有马派韵味。这出戏的里的贺氏个人感觉张派韵味不够,马派味道有余。个人一直认为马派不太适合这种悲情老旦,当然只是个人喜好。而曲剧张派饰演这种悲剧人物却是相当游刃有余的,你看看张新芳的《陈三两爬堂》,那个味道如果化到贺氏的身上该是多好啊。而且觉得这个角色跟方素珍有点儿不对功,这可能是她的第一个老旦角色吧。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方素珍演得不好,她的处理也很细腻,经得起品砸,舞台的控制力很到位,表演很松弛。只是觉得如果那样更好罢了。我记得崔派张宝英老师也曾与李树建合作演出过这个贺氏,她处理的便极有崔派韵味。此外二夫人一出场的那段“大夫人心狠似蛇蝎”的曲剧味道也不够,但郝春燕的扮相很漂亮,加之后面唱段的处理,这个人物的曲剧形象还是可以的。剧中的小继宝演得很出彩。
      每次听《清风亭》,都希望故事在张元秀把张继宝送走时,张继宝哭着说:等我将来做了大官,我一定会来接恁二老,再不叫恁吃豆腐渣的地方停止了。也许是当了爹,才真的知道天下父母为儿女的那份心是何等的博大。这是我一再听这出戏的原因所在。现在,老妈过来帮我带孩子,我知道有很多事老妈是看不惯的,不习惯的,但她都不说,隐忍在自己心里。有时我会问,她也总是不肯说,总是“没啥没啥”就过去了。一个屋檐下的婆媳,一个房子里的祖孙三代,似乎隔阂是注定的,不习惯也是注定的。当我看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时,看到的有分明是自己像父母那样含辛茹苦的样子。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无论穷富,像张元秀说的那样,“为儿愿把老命陪”。谢谢爸妈!
      看戏。性情如我,请准备手纸。
      最近各大视频网都不能往博客转接视频了,故只能贴链接如下:http://www.xiqu5.com/qj/79290/play01_youku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