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是如何走进大汉政治视野的?

标签:
酷吏猛药张汤匈奴汉武帝 |
分类: 【西汉风流】 |
酷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加强皇权和地方豪强势力坐大而产生的。文景之前,民风淳朴,老百姓不屑于蝇营狗苟之事,都以之为耻,安分守法,自然酷吏便没有生存的土壤。官员们都垂裳而治,清静无为,与民两不扰。
但文景登基之后,随着地方诸侯及豪强势力逐渐威胁到了中央的存在,中央对地方掌控的意识逐渐增强,以吴王刘濞为代表的七国之乱其实是景帝朝加强皇权的一个结果。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但在总的指导思想尚未发生变动之前,这种动荡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尚不太明显,但郅都、宁成、周阳由等一批执法严明、冷峻无情的人已经开始登场,只是这些人还是官场的一个异数。尤其是宁成、周阳由,“滑贼任威”,动辄夷族,“宗室豪桀人皆惴恐”。
而到武帝亲政,从东越到闽越、南越,再到马邑之谋,长达十多年的对匈奴战争,四面出击,恩威慑于四方的同时,也让这个国家背负了过重的动荡。日渐干瘪的国库使得军队补给捉襟见肘,武帝不得不开辟新的谋财之道,盐铁官营、白鹿皮钱等一系列的举措无非是将私钱化为公钱,使大汉国库摆脱囊中羞涩的局面,也支撑起汉武帝这个天下枭雄的高大全形象。社会上的流民在地方豪强的怂恿或迫于无奈之下,分分成了流寇,豪强惧怕武帝的新财政政策,出于自保,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干扰着帝国的正常运转。除去这些“刁民”、豪强,显然不是简单用讲经布道的儒学模式解决,因此,张汤、杜周、王温舒、义纵等一干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形象便充斥了大汉的官员队伍。他们面对豪强势力,动辄杀戮连坐,流血数里都是寻常事。而在他们的大棒政策下,地方势力不得不蛰伏,屈从于中央,这样从表面上看,酷吏所辖区域又呈现出道不拾遗的清明景象。这种景象自然是皇帝乐见的,因此这些卓有成效的酷吏便成为其他官员学习标榜的榜样,他们的行径在备受质疑的同时也在被不停地模仿、升级。
班固在《酷吏传》最后也指出,之所以酷吏当道正是因为社会动荡的缘故,重点讲是因为中央集权的需要。公卿们都忙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而忽略了国家法治的建设。这种酷吏现象一直伴随至大汉朝的灭亡,如同一剂猛药,在达到表面药到病除的同时,也将矛盾蓄积起来,候时而发。
哀平之际,酷吏并非消除了,相反随着社会动荡而更加普遍起来,只是“莫足数”,罄竹难书,因而便没有了在史书留名的机会。班固称他们“虽酷,称其位矣”。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酷吏在地方维稳中的确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他们在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实现地方正常秩序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是他们在刑罚上过于强势,以至于民怨不得伸,而这些民怨又是可利用的,终于在野心家的利用下,成就了汉末此起彼伏的动乱和起义。在这一过程中,酷吏尤其是那些滥用职权,视屠杀为功名的真酷吏们,无疑起到了激化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