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艳广彩瓷

(2016-11-14 09:01:42)
标签:

广彩瓷

景德镇

康乾盛世

十三行

广州

分类: 【玉面书生】
惊艳广彩瓷
乾隆  广彩山水人物庭院图盘
      如果不是偶然走进博物馆,我可能还不晓得陶瓷里还有一类名曰广彩瓷。看着琳琅的瓷器,色彩斑斓,不论色彩还是画面都打破了传统中国瓷的纯粹之感。从博物馆简短的介绍知道这是一种产于广府的瓷类,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有着紧密关系的一种瓷类。
       回来后恶补广彩瓷,粗略地对其有了些认识。广彩瓷诞生于康乾盛世,起初是在广州西关,后随着规模扩大,移植珠江南岸生产,因此广彩瓷又称“河南彩”。广彩瓷之所以能够在广州这一时期这一区域诞生,是因为此时大清朝推行了“一口通商”的对外政策。广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对外的窗口,在西关外形成了所谓“十三行”的外贸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外国人购办货物以及商行、夷馆。而当时中国瓷对海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外商到十三行采购瓷器。按照大清规定,外国商人只能与官方认定的十三行打交道,将他们所需要的器物、窑场、器形、图案各方面的信息告知十三行,然后十三行再按照外商的要求到相应窑场采置。但广州无窑场,景德镇等窑场距离远,往返之间往往造成器形、图案、文字方面的差错和不必要的损失。于是,大致在康熙年间,十三行开始探索另一种方法:从景德镇采购大批白瓷胎,然后在广州西门外就地上彩。这样便方便了外商派来的设计人员直接指导绘制,避免出现差错,节省了成本和耗费。民国刘子芬在其《竹园陶说》中便这样记述:“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迳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
      广彩瓷便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大环境下诞生的。颇有一种借花献佛的意味,大批来自景德镇等窑场的白瓷胎汇聚在广州城外,就地起窑,融汇中国瓷固有的上绘技法和舶来的珐琅彩技术,别开生面,绚丽多彩,一时成为外商的热宠。为此十三行中还出现了名曰“号头”的瓷器行业,专职负责从景德镇运送白瓷胎,再按照外商提供的样式加工彩绘。
      广彩瓷有客货、贡品和饭货之别。客货是其诞生的源头,为满足外商而制造的。客货又分贸易瓷和定制瓷两种。广彩瓷最初及最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瓷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外国各国文化的杂糅,满足外国人的需求。这在贸易瓷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从其色泽到图案纹饰都打破了原有瓷的纯粹,而是采用西方构图,西方情景构图。大量欧美风格、西洋美妇,鸟兽禽虫、大海航船、字母图形等,极大拓展了中国瓷器的表现力。而定制瓷主要是海外的各国王室、贵胄、宗教团体等团体或个人的特殊需求而制作的货品。这一类中比较有特点的便是徽章瓷和宗教瓷;贡品顾名思义是为献给朝廷的。康乾三代帝王对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尤其是科技方面,珐琅彩能在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瓷的一大亮色,也得益于帝王们的推崇。作为融中西技法为一炉的广彩瓷其中不乏精品,成为地方官员进献朝廷的热选之一;饭货则是面向民间生活的各种器皿。色彩斑斓,构图丰富的广彩瓷一经推出,到乾隆时期便已风靡海外,在东南亚及当地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代陈浏在《陶雅》中便记载了嘉庆道光年间,设在广东的鸦片烟馆里所使用的茶碗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的“广窑”制品。
      广彩瓷肇始于康雍,到乾嘉时期风靡海外,成为国外王室贵胄争相追捧的珍品。它的彩绘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模式化。广彩瓷技法有折色人物、长行人物、散花雀、织金人物羽毛等。所谓折色人物是用传统线条描绘人物后再填色;长行人物是山石、楼台、树木等风景用线条表现,人物头部用红黑线勾画,服饰衣纹用颜色来写;散花雀即用散点花果、鸟雀、蝴蝶等做装饰;织金人物羽毛是器皿表面织金地、开斗方,再写花鸟人物或外来图样。丰富的技法也丰富了广彩瓷的表现力,但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外销瓷和定制瓷越来越多,批量化生产在所难免,广彩瓷也逐渐开始因形构图装饰,写法统一起来。这种现象在道光以降表现得尤为突出。
      
惊艳广彩瓷
乾隆  广彩描金徽章盘
惊艳广彩瓷

惊艳广彩瓷
清  广彩庭院侍女图笔筒
惊艳广彩瓷
同治  广彩马超大战葭萌关图盘
惊艳广彩瓷

惊艳广彩瓷
乾隆  广彩瓷塑人物壁瓶
惊艳广彩瓷
道光  广彩锦地开光人物故事图大碗
惊艳广彩瓷
光绪   广彩人物故事图抱月瓶
惊艳广彩瓷

惊艳广彩瓷
乾隆  广彩开光神话故事图碗
惊艳广彩瓷
乾隆  广彩人物纹梅瓶
惊艳广彩瓷

惊艳广彩瓷

注:本文成文时参考了申家仁先生的《岭南陶瓷史》,特别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