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到温塘,在茶岭公园门口下了车,公园对面是幼儿园,幼儿园背后便是一栋大屋,绕过参天的古榕,走到那栋大屋的正面——绍贤家塾。不由地惊讶起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看来还是些少有些缘分的。
绍贤家塾是典型的民国风,高大的罗马柱撑起一个巨大的门券,但这座建筑的外立面却有些怪异,看着不是很舒服,有点憋屈,据说是从东洋搞来的设计。而且还因为这个东洋设计,使得它在日军炮火之中得以幸免。我尤其喜欢它的百叶窗,看上去非常漂亮。而且大门前左右塾台位置的护栏也很不错。绍贤家塾大门紧闭,门为进口的坤甸木做成,厚实稳重。
据麒麟合创在《绍贤家塾声自远中西合璧古仔多》一文中所讲,家塾内有碑刻两方,还有竹鹤花罩等保存非常不错的文物。绍贤家塾由袁显廷建造,名字源自其父绍贤公。这座家塾既是袁氏教育子嗣之所,亦是一座家庙,具有祭祀先祖的功能。家塾的这种功能在广府是比较普遍的。袁显廷是做生意的,据说他起初是在陈村做生意,倒腾粮食,后来暴发了,便回乡建了这座家塾,在家塾旁边就是幼儿园的位置还建了广生当铺,依然以经商为业。而且这个地段当年应该是相当火爆的,位于中和圩上。绍贤家塾的装饰也可以看出经商的意味。大门廊柱上方便可见孔方兄的踪迹,从麒麟合创的那篇文章里也可以看出孔方兄的装饰在家塾内更多,抬头睁眼便是钱,可见这里供奉的不是孔夫子,而是孔方兄。当然这是笑话。
其实也不是笑话。建造绍贤家塾的袁显廷原本就是个商人,据说是在陈村做生意致富了,便像当时大多数富人一样衣锦还乡圈地盖房子,当时建造的不止一座家塾,应该还有一座可观的居所,当然有史料可证的是在家塾旁边还建了一座可观的当铺,名曰广生当铺,即今天幼儿园的位置。当铺规模很大,背依小山,有铺面、仓库、碉楼等。钱终究还是要用来生钱的,否则就失去了它原本流通的本性,商人们更晓得其中益处。因此所兴建的家塾也透着金钱味儿。这是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吧。孔夫子的那一套可以安身养性,但养不了命,或者那是一条要付出更大代价才可以养命的途径,不是平民百姓所应采取的途径。所以孔夫子一辈子都在四处打秋风,若不是有钱弟子们的周济,恐怕早就饿死了。
当年的中和圩是否就是以这里为起点或终点的,不得而知。绍贤家塾旁边一条幽静的小道,名曰中禾街,两侧商铺林立,看上去有些岁月了。而且商铺规模比较大,临街房后面总有大型的类似库房、住所的一进或二进院落。临街房也多二层小阁楼,二楼开小窗,一些小窗由精雕的撑木挑向街道。如此美丽的花窗,凭栏而立,恍若画面一般。当年的车马粼粼已不见了,整条小巷安静极了,仅有一家店面开着门,做着零散的缝纫。见到我也似乎是个稀罕物儿。
我未查出关于中禾街或中和墟的资料,据麒麟合创说这条街上还有一座袁崇焕祠,自己也没有找到。我想就那半间破败的祠堂,就算找到了,没人指出来,恐怕也跟袁崇焕连不到一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