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2017-02-22 08:40:23)
标签:

温塘

忽必烈

祠堂

皇宫

薛宝琴

分类: 【天涯行者】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温塘祠下副使公祠是我见到的第一座温塘的祠堂,给我的印象也最佳。虽然从规格上讲,它不如柴市的梅轩公祠,但它却给我一种别有的俊逸之感。个人不是特别喜欢那些精雕细琢的祠堂,虽然往往这些祠堂更容易晋升为国宝、省宝、市宝单位,但各种繁复的雕塑总有种喧宾夺主之嫌。祠堂就是一个让子孙心安的地方,就像中坑王氏大宗祠内的那架牌坊一样,“閍陈作肃”。面对寝堂内的各位神主,难道不应该静下心来,恭敬肃穆起来吗?而那些敷着金粉,挂着色彩的各色雕刻难道不会引起分心吗?当然,我没有经历过祠堂祭祀的场景,不晓得彼时彼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但薛宝琴进贾府祠堂时的第一次也是心猿意马,应该是常理的吧。
    不闲扯淡了,因为我不会经历那样一场祭祀,这是没有祠堂人的悲哀与无奈吧。副使公祠呈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因为大门紧闭,所以内景不得细观,仅仅是趴在侧墙小窗上看到一二。能够细看的仅仅是头门和寝堂的后身。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俊朗,是明代的风骨,像个北方爷们儿那样,有着铮铮铁骨的果敢,有着秋风飒飒的英气。屋脊虽然残缺了,但那约略的弧线依然优美。当年应该也是精雕的一道脊身,可能像大多数祠堂一样中做陶塑,两侧为夔纹或卷草灰塑。一侧上的灰塑已经淡去了当年的色泽,仅剩下岁月侵蚀下的灰黑色,那是时光的色泽,就像面朝黄体背朝天的农民渐渐晒出了小麦色一样。头门和享堂里的梁架都是简约的,不事雕琢,唯一可以称得上精美的可能就是头门的那道封檐板,中间是戏文故事,两侧是花鸟草木,诉说的无非是些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当然这不是孔夫子说教,而是将孔夫子的说教寓意在那一草一木之上,寓意在戏文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
    因为是误打误撞的相遇,所以当时并不晓得副使公祠祭祀的到底是哪一位,关于这栋祠堂和祠堂内的那位人都不甚了解。后来在袁氏大宗祠里看到了“统兵副使”牌,才想起了这座公祠,应该就是这位副使公了。《幸福温塘》中记载这座祠堂为明初所建,桑园社区的袁氏便是由此分支出去的。该祠堂曾于1915年维修,在上世纪60年代曾被火烧过,并做过村史馆。《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东城篇》中“古建筑”第一项便是这座副使公祠,详录于下,但其中的“三间两进二廊布局”有误,应是三进。“副使公祠位于东城问唐社区副使祖新屋场路25号左侧。始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三间两进两廊布局,通面阔12.3米,通进深21.7米,占地266.9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梁架,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舟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青砖墙体,麻石墙裙、勒脚、柱及柱础,红砂岩门框,门额阳刻“副使公祠”4字。木雕花鸟纹檐板细致精美。该祠堂对研究岭南地区祠堂建筑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副使公祠供奉的便是那位统兵副使袁梦符,元代忽必烈时期任统兵副使,字子琦。关于这位副使公生平大事着墨甚少,《古今温塘》里仅记载了一件事,那便是铜头伯墓的传说。而整个故事又似乎袁梦符是一个边角料,只在结尾处露一下真身。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袁梦符的老丈人何佐成,也在元代做官,颇受皇帝宠爱,他能文能武,尤善弓箭。他是茶山人,有人说他便是茶山名宦何真,不知真伪,当然即便是真的,传说中的何佐成也不能与真实的何真等同起来。何佐成虽然受帝恩,但不忍受蛮族统治,一心想推翻元朝统治。便私下里在茶山建立了茶山皇宫,据说便是今天的茶山天后宫。暗中招兵买马,拉帮结派,时刻准备起兵造反,将帝都迁到茶山。这天,军师为他出主意:有一个不许屠戮无须干戈的办法可以帮助何佐成完成帝业。何佐成当然听了便心动了。军师道:这皇宫左侧有一小丘,小丘之上有一茅亭。你可在亭中静候,待到茅亭滴水之时,皇帝正好坐朝问事,你只须把箭向皇帝座位方向射击,皇帝必死,这样你就轻而易举控制了朝廷,登上了龙庭。何佐成便按计行事,天色尚黑边上山在茅亭内静候,周遭虫声唧唧,水雾弥漫,除此之外别无他声。静候永远都是最熬人的,那黎明前的一刻总是最黑的。何佐成左等不见茅亭滴水,右等不见茅亭滴水,心里越来越急,尤其是看着远方天空现出了鱼肚白,茅亭上的水珠就是掉不下来。最终何佐成操之过急了,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动手摇动茅亭柱子,水珠掉了下来。何佐成急忙搭弓开箭,向皇帝位射了出去。而此时皇帝正走上金阶,距离座位还有一段距离,看到飞来之箭,神色大变,待看到箭羽之上“何佐成”的字迹之时,更是龙颜大怒。立即捉拿何佐成,诛其九族。军师一看不妙,连忙赶往茶山,命村民讲茶山皇宫连夜用香火熏黑,并在宫前悬挂一方牌匾“天后庙”,急忙在庙里请来菩萨坐镇。临行之时告诉村中乡民,“不要人,不要口,除了人口得安宁。”乡民不解,但有一秀才悟出了其中真味,马上将村门楼上的“何”改作了“丁”,何屋成了丁屋,何氏也成了丁氏。待元兵赶到之时,却发现茶山并无皇宫,也并没有何氏,诛杀九族便不了了之了。
    而袁梦符闻听此信之后,怕累及乡人和子孙,没有一走了之,而是披枷带锁到元营投案自首。他自然在九族之内,按皇帝诏令斩杀了袁梦符,带着他的首级进京复命。当把袁梦符的事情汇报给皇帝之时,皇帝又颇为感慨,格外开恩,准袁梦符全尸安葬。但带到京城的首级已经腐烂了,皇帝便下旨用黄金铸造一个人头与袁梦符尸体一起安葬。当宫造黄金人头由京城传到府尹手中,府尹起了贪念,便连夜令人铸造了一个银头,而自己藏下了金头。当银头送到知县手里,知县一看也是个宝贝,连夜让人造了颗铜头,自己隐下了那颗银头。这样铜头与袁梦符尸体一起下葬了。从此袁梦符的墓便被称为铜头伯墓。
   一个传说较不得真,尽管它漏洞百出。在这个故事里,袁梦符也只是投案这一个动作而已,然后便是被历层体制隐下的人头。袁梦符原本是武魁,一介武夫,在这里却有明显儒家迂腐的迹象。这大约是后世子孙逐渐美化的一个结果。子孙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断章取义的随意截取先祖们的人生履历,于是便出现了大批被阉割的先祖,也许传说里的那个先祖早已不是真正的先祖,只是某种符号被人敬仰着。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莞邑风流】副使公的轶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