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的温塘一向是访古的好去处。南宋时立村,“因有温溪流至寒溪,后人开塘蓄水,成温水塘,故名。聚落近圆形分布。村内分七坊。”而翻开《东莞县志》,也不难发现在温塘这片热土上,曾经涌现了无数的才俊,引领着时代的风骚。时光荏苒,当年竖在县城乃至乡中的一座又一座牌坊都消逝在历史的深处,剩下的是无尽的回味。
现温塘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的古建筑不多,主要有温塘文阁、梅轩宗祠、绍贤家塾等。但其实温塘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却远不止这些,那一条条悠远的古巷,一方方泛着青苔的古井,一片片高低错落的古民居,历史浓郁的凝在了这片土地,任时光流逝。
我的温塘之旅是分两次完成的,当然走得并不全。因为据说温塘一条村比莞城一个区还要大,这么大的一个村岂是两天能够走完的?不过是自己慌不择路,误打误撞地将文物点周边的街巷过了一遍罢了。第一次去温塘,是奔着文阁去的,这是现市区里唯一的一座文阁。文阁即文塔,东莞人喜欢称文阁,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属于典型的文教建筑。一般它都建立在村头上,一座三到五层的文阁冲天而起,屹立云霄,单单就这气势就足以让人过目不忘,它成为一条村子当仁不让的地标。而且绝不是任何村子都可以建得起文阁的,必是这村中出了科甲之人,有着书香传家之风,才会将文教作为村中大事,于村头竖起一座文阁来。温溪的文阁位于温溪之畔,再前行不远,便是温溪与寒溪水交汇之处,沃野平川。而这一畔池塘宽广,浩瀚飘渺,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远处峰峦叠翠,郁郁青青。更加突出了文阁的挺拔与卓尔不群。
文阁建起了公园,有人在公园的篮球场上打球,文阁便在公园的一角,正对温溪水。文阁内曾有两层楼板,年久失修,在修复之时也没有恢复,所以现在走进塔内,可以一眼看到塔顶内部结构。当然当年端坐其内的文昌帝君也不见了。应该今天温塘的学子们高考前后也不会到这里烧香祭告了吧。可当年,这里的香火一定很旺,从塔下的温溪上走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学子,他们青衫而出,紫衫而归,车马喧嚷,好不荣耀。当然任何一位致力于功名的读书人也不会忘了保佑他们名登金榜的文昌帝君,这神前一炷香是一定要烧的。文阁下不远的榕树下,有一座简易的单间二进小庙——康王庙。小庙很幽静,紫烟袅袅,殿内的康王爷正襟危坐,守卫着这方家园。
依稀记得温塘是有祠堂的,但却打听了几个人都不晓得,所以只好自己误打误撞。遥遥看见那方凝碧的池塘,便锁定了池塘的方向。我深知,有池塘的地方才是家园。东莞古村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划,前塘后村。这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防御的需要。生活离不开水这自不用说。防御是因为一般村落都是依着山势的,或高或低,这山体便是屏障,而前面开阔的明堂上若有池塘,便能够将村落围护起来,构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天然独立王国。名不虚传的温水塘,果然很浩瀚,只是我不晓得它的名字。蓝天白云映在水面上,更平添了几份安逸。新修的环塘路花草相宜,清爽洁净。
透过塘畔那一排错落的民居缝隙,终于看到了一座破败的古民居,而第一眼我就认定了那是一座三开间的大祠堂。于是,心里暗暗笃定这里便是温塘当年的心脏了。祠堂是人们心灵的归属,也是一座村子的中心。穿行过去,才看清楚这座凋敝的祠堂名曰副使公祠,头门屋脊一颓了一半,只剩下一头的夔纹依稀还能辨出当年的模佯,后来从后面还看到了当年的海蓝色。但祠堂骨架保存完好,而且头门的封檐板雕刻精美。可惜的是大门紧锁,围着祠堂走了一圈,从侧墙上的窗户上看了下里面的情景。里面杂七杂八地堆放着一些物件,大屋架简洁而沉稳,三开间三进围合式院落,紧紧依靠着山体,层层高出,颇有气势。后山上荔林葱郁,掩映之下间或有一座土砖小房。沿着土径攀登而上,野花遍地而香,时有散养鸡于草间林下啄食,颇有野趣。
沿着副使公祠向左,路边仅见一口古井,于拐弯处又见一座康王庙,与温溪畔的那座规模相当,只是这座庙内的焚香炉筑基是红粉石精雕而成的,看上去应该是个古件儿。与康王庙平齐的一条路似乎名冚下一路,这里才渐入佳境。临街的房屋多为两层,阁楼式,在二层阁楼出向街面开小窗,小窗的设计非常考究,颇似今天的飘窗,或者临水的美人靠。一排短木斜出构成围栏,靠两边的两条短木或平实,或精雕各种花色,但总体却保持古朴实用的本色。路中,民居从两侧变为沿山的一侧,而且一座座巷门口开始出现,看得出当年的巷门楼上是做了彩绘、题刻的,只是而今已斑驳难辨。每一条小巷都蜿蜒曲折,由着山势,顺着地理,自成风趣。民居也便随之变得活泼起来,青砖红墙,土砖粉瓦,或传统装,或民国范儿,此时也都变的格外安详。从开着的一家家门口望进去,有木楼梯通往阁楼,老妇人坐在房内捯饬着针线,或于家门口的台阶上与左邻右舍喷着空儿。安逸。那是第一时间冒在我脑海的字眼,恍若穿越版竟然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巷底向上拐弯处,露出了原来的面目——麻石小巷。这当然更让我惊喜,这意味着这里更原汁原味,而且少有人迹。在人山人海的国庆之旅中能够到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停留拍照,真是一件幸事!这里应该是冚上街了吧。民居比刚才那条街保存还好,而且青石板小路保存非常好。不晓得当年这是否是当年温塘进出的一条重要通道,走在巷子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商业味,也许是那种挑出的窗台的错觉。但我想应该是以居住为主的。街上有一座规格比较高的门楼,楼内供奉着土地。无论是屋面、高度、进深、宽度、装饰,它都高于其他巷门楼,上篆“先民遗风”四个字,大约这里这一带的进出主巷之一。于此门楼前行不远便是大巷北,同样是青石小巷,巷中有祠堂一座,屋脊之上的两条鳌鱼甚是灵动。祠堂前不远一座民居的二楼花窗极其精致。当然古巷深处高地曲折,时有水井,部分还在使用之中。
从大巷北出来左行,便是万福园。新修得袁氏大宗祠便在这里。烈日当头,但看祠堂的气势我还是决定进去一观。袁氏是温塘的大族,祠堂三进,中进为著存堂。堂内有其始祖袁悦塘等三人画像,另有袁崇焕画像。似乎袁崇焕与这里袁氏是同枝,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从大宗祠里得知,初见的那座副使公祠应该是纪念元代袁萝符的,他当时任统兵副使,至于政绩不得而知。中午时分,祠堂内没有什么人,我便悻悻的出来。坐上了回来的公交,途中看到了绍贤家塾的山墙,当然那时并不知这是绍贤家塾,只是觉得那是一座很大的老房子。但又不想下车了,所以这也成为我次日接着游温塘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