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东莞县志·白沙司图》局部标识“牛氏塘”
鳌峙塘之所以令我感兴趣,不是因为这里有一位将军徐景唐。这位将军虽然的确很牛叉,但因其是国民党的将军,故而宣传是跟不上的。最近在旗峰公园展出的“影响中国的东莞人”,将军便是缺席的。这属于某些不能说的原因吧。
我对鳌峙塘感兴趣,完全是因为它一旁的寒溪河口,那个叫峡口的村子,夹河成村。这里历史上称鼓镇峡,恐怕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了,只知道东莞运河的起点是这里。当年习惯上常平、横沥、茶山等一大片镇街为“峡内”,也是因为这个地方。当年的寒溪河可是一条大河,不像今天这么温驯。“每夏,潦水澎湃,襄岸善崩,禾稼卒瘁,横目之民,闵闵焉,望岁弗嗛,菜色者比肩,道殣者接迹 ”。峡口更是惊涛拍岸,浪起千层,冲山激石,声若鼓震,后来人们于山边置三石鼓用以镇水,这也正是鼓镇峡得名的由来。
峡口两岸高山对峙,峡谷深邃,“狮山、龙山扼其南,龟山、虎山控其北”,这里又是“东北之通衢”,故而这个位置对于东莞县城来说就极为重要,是通衢所在。 编于1987年的《东莞市地名志》这样收录“鳌峙塘”一条:在莞城镇东北9.3公里处。属附城区街办。人口850.相传唐末宋初立村。因村东有一鳌山拔地而起,与村南高峻的狮山、古寺相对峙,山下有一口鱼塘,村立于塘边,故名鳌峙塘。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混三层以下楼房结构。大理石块铺巷道。农产水稻为主,盛产塘鱼、石榴。是明朝尚书徐兆魁和国民党军长徐景唐之故里。古迹有海潮庵、许仙岩、徐尚书墓。陆路与莞城至石龙公路相连,水路经东江南支流可通各港口。但翻看东莞古地图时,却很诧异。龟山与鳌峙塘隔河相望,且这里并没有鳌峙塘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牛氏塘。因为未见任何相关文字资料,不知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变换了名字?
《地名志》这条显示鳌峙塘因一座鳌山和一口塘而得名,所谓鳌便是大龟,即前文提到的峡口的四山之一的“龟山”。顺便提一句,所谓的狮山、龙山、龟山、虎山之说,应该是风水上讲究的一村水口的命名。但具体是某一村暂不祥,可能是峡口村,也可能是当年凹头的某个村子。当年的水塘应该不在了,东江大道的开辟虽然方便了交通,但对于古村的原貌也是很大的破坏,连徐氏宗祠前的小广场都没有了规则。此处我亦有一个小疑问。从地图上来看,鳌峙塘距离虎山更近,然后是狮山,隔江为龙山、龟山。那么这个鳌峙塘的得名是否真的如《地名志》中记载的那样,因鳌山而得名呢?或者这里的鳌山另有所指,附近还有另外一座龟山。同时也听到一条消息,说鳌峙塘村形如鳌,不知真假。
半仙山朱氏宗祠对联
那么牛氏塘又是从何而来呢?该村建于唐末宋初,绝对称得上古村了。但东莞古村落在风雨变迁中,姓氏宗族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很多开基姓氏最终成了小门小户,或者干脆迁出另觅新址。这种类似家常便饭的变迁是常有的,也是非常普遍的。像我们熟知的茶山南社谢氏,初来之时,也不过是与戚、席、陈、黄等姓氏杂居,而且这些姓氏远比谢氏早定居。塘尾的李氏更是类似倒插门的生根发芽,他本是白马李氏,为了避难而逃到了外家,不想却成了开基族。桥头的迳联罗氏先前也是小门小户,备受欺辱,于是他们请来了风水师赖布衣为他们设计了“暗箭射明堂”的风水局,现在其他姓氏早没了踪影。不同宗族之间的械斗是长期存在的,至今很多村子依然津津乐道。而且这也是东莞古村落变更村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像东城街道的洋杞坑,其实最初名曰杨杞坑。只因后来杨氏外迁,李氏迁入,才更今名。万江街道的螺涌也是一样,原名大蔗基口,何杨二姓共居。起初杨众何寡。蔗基反映的是一种经济模式,当年很出名的桑基鱼塘,只不过这里是蔗基鱼塘而已,而且东莞的蔗基和蕉基远比桑基更普遍。后到民国时期何氏兴盛,他们认为“羊(杨)处大蔗基,饥不着忧,羊(杨)一定会大兴大旺”。于是,何氏便着手更名,由于此时他们在村中有了话语权,有人又在政府为官。何氏认为村形如螺,那么螺在河(何)中一定兴旺。故而更名为螺涌。
从牛氏塘到鳌峙塘,其间应该包含某些姓氏的起落兴衰。这里应该也是一个众姓杂居的村落,牛氏即便不是开基姓氏,也至少是村落发展中起过关键性的大宗族,只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后,到了现在这里却成了徐氏村落。东莞横沥镇有座古色古香的古村名曰半仙山,是一个朱氏为主的村子,相传是朱熹的后代。在朱氏祠堂挂着这样一幅对联“鳌塘宗派、鹿洞家风”,这个鳌塘指的便是鳌峙塘,其开基族朱敬斋便是从鳌峙塘迁到半仙山的,可见鳌峙塘曾经有一个朱氏风光的时代。这个村名是何时改的,不得而知。至少在民国版的《东莞县志》的“县境全图”中标识的依然是“牛氏塘”。但在“石龙、潢涌、茶山、县城图”中又标为“鳌峙塘”,说明此时是一个名字变更的重要过渡时期,可能与徐氏政方或军方的崛起有关系。
听闻有徐氏族谱传世,只是不知哪里能够查阅。也希望有知道内情的朋友能够小泄一下。有知道或懂得鳌峙塘的,多多指教啦。

(民国)《东莞县志》县境图·石龙、潢涌、茶山、县城图局部

(民国)《东莞县志·县境全图》局部
(注:三张地图均采自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东莞历代地图集》。)

徐氏宗祠中徐兆魁的画像
徐景唐将军的相片

徐氏宗祠

民国三十七年的《修鳌峙塘围碑》已明确是鳌峙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