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名家朱巧云在《香囊记》中唱腔欣赏

(2016-08-15 09:07:04)
标签:

朱巧云

香囊记

抬花轿

焦裕禄

祥符调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名家朱巧云在《香囊记》中唱腔欣赏
      豫剧名家中有两位朱巧云,一位是封丘的朱巧云,阎立品大师的弟子;另一位便是开封的朱巧云,常香玉大师的弟子。这里说的便是开封的朱巧云。
       朱巧云出身梨园世家,以花旦、刀马旦应工,兼演帅旦、闺门旦,文武兼备,戏路宽广。她滋养在祥符调的沃土之中,又不局限于祥符调,最后拜常香玉大师为弟子,将常派声腔艺术融入自己的艺术领悟之中,她的常派名剧《破洪州》相当出彩,央视为其录有该剧名段。她是及开封菊坛“三王一关”(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关灵凤)之后又一位不可多得的领军人物。1995年凭借新编戏《穆杨会》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开封菊坛唯一的一朵梅花。朱巧云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传神,不论现代戏还是传统戏,都以精湛的表演打动观众,现代剧中如《焦裕禄》、《红灯记》、《杜鹃山》等,古装戏如《陈妙常》、《包公误》、《绣花女传奇》、《香囊记》等,都是非常叫座的作品,多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河南、山东、上海及黄河音像社录制唱片和盒式带、影碟等。
       《香囊记》是豫剧的骨子老戏,在朱巧云之前,开封市豫剧团的宋桂玲就已经将这出戏打造成一出相当经典的剧目了,并将其易名《抬花轿》,现在许多名家演唱依然沿用宋桂玲老师的唱腔和唱词。但朱巧云却是另起炉灶的,她的这版《香囊记》并未完全沿用宋桂玲老师的版本,通常版本都是从张志成与王定云楼台之上私定终身开始的,然后张志成被逐出府,哭坟路遇周知府认为螟蛉义子,改名周进宝。王定云为花婆所救,又为邱夫人怜惜认为螟蛉义女,进入邱府。之后才是该戏的大主角周凤莲下楼议婚、坐轿、探病、换亲等故事。因为故事喜庆,是中原观众喜闻乐见的一出戏,基本是无旦不演的一出戏。正因为这样,要出彩就非常难得。
       朱巧云的《香囊记》删去了楼台私会到张志成认周府螟蛉一段戏文,这段戏文长达一个小时左右,其中的“哭坟”也是小生颇为出彩的一个折子。故事直接从武状元夸官回府开始,之后直接切入周知府从邱府恭贺回来,在酒席宴前许下了小女婚事。大姑娘下楼这是一个相当出彩的折子,虽然基本没有唱段,全是念白和身段,但俗话说千斤念白四两唱,念白很吃功夫。尤其是祥符调以小嗓行腔,甜美通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已然是醉了,这是所有这折子表演的祥符名家的通例,也都会迎一个碰头彩。出来之后是一串小碎步和手中一把小扇,表现出了久居闺阁的老丫头周凤莲在娇而不野的个性,犹如一朵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洒脱。与父母的对话也是俏皮话连篇,这虽是各家演出都使用的方式,但朱巧云的俏皮话也不完全一样,也有改动。朱版最大的亮点是她的“梳妆”一折,这一折梳妆与通常所见的王清芬版的梳妆也不一样,她描摹了一位好不容易要把自己嫁出去的大姑娘高兴地上轿前一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的激动心情。“又听得谯楼上更鼓响亮”一段悠扬的唱腔里有对夜长难耐的抱怨,也有对即将出嫁的心喜,更有对未来郎君的向往,唱词“只要是对俺心眼好,俺把你放在心尖上。你要是对俺无情义,哟嗨!大姑娘不受这窝囊,恼上来给你两巴掌”,也透着自己的小火辣脾气。然后鸡鸣三唱,丫鬟上来伺候梳妆,小碎步加水袖弄得满台生辉,前后两次甩辫子穿衣服,但并不显累赘,一是穿紧身小袄,二是穿红帔,凸显出一位老姑娘终坐上花轿的喜悦之情。此后的场次基本与通行本相差无几,只是在唱词上进行了修改。如坐轿中加了唱词和对白,道出了“新娘子不上二回轿”的民俗,四个轿夫的舞蹈也有新的编排。再如花堂之上,夫妻俩还没拜完,周进宝和王定云双双晕倒在华堂之上,周凤莲连忙让把兄弟送回府,自己也掀了盖头回府去了,留下了一句“回来之后再跟你拜堂”的话,而武状元傻呆呆的扔了一句“堂都没拜完人就窜了”。很接地气的道白,引得哄堂大笑。当然朱的版本也是在演出中不断改动的,前后期的演出也是有很大不同的,网上有此剧的全剧录像,但应该是后期的一个录像,嗓音不是最佳状态,而且似乎以小嗓行腔的少了,祥符名家那种甜脆感不见了,反而是被人诟病的常吼式多了些。但基功的扎实还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周末大戏院第81期是为朱巧云量身打造的,其中便有《香囊记》中的两个折子——“坐轿”和“书房”。视频选在下面,供欣赏。
      这里并不是说朱巧云的这个版本有多好,个人感觉宋桂玲之后尚无超越者。这里要指出另一位名家姚淑芳的版本没有亲见过,不好评论。宋桂玲对周凤莲这个人物的把握十分到位,再加上她甜美的嗓子,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朱巧云这版对人物的把控上过分强调了疯,有点过了。比如坐轿中的下轿问题,众轿夫苦劝新娘子不上二回轿,周凤莲下了轿甩了一句“大姑娘从来不信这一套”,然后四轿夫居然下跪称赞是女豪杰。这个桥段过得有点大,就算周凤莲自己不在意,恐怕轿夫和乡亲们的唾沫也会把她淹没掉的,怎么还会夸她呢?拜花堂一处亦是,在当时即便是文状元和干女儿都晕倒了,也不至于二老离堂,更不应闹出丢下新郎官一人,新娘子自个儿跑回家去了的情况,原本是三天回门归宁一下子成了当日回门了。这里就有很强烈的媚俗的倾向。因为这样更凸显一个“闹”,但闹也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宋桂玲之后的名家演唱周凤莲,都有过分外放的倾向,不向宋和之前的老艺人那样,是含着放的,有一种含蓄美在里面,而不是赤裸裸的疯。但朱版的亮点在于她对剧本的改变,删去了王天才的那一大段长达尽一个小时的戏文。每每看这个戏,都觉得这一段给人的强烈感觉就是故事的男女主角是王定云和张志成,却不想周凤莲后半部发力,成了女主子。朱版单刀直入,一进来就是大姑娘议亲,而将王定云和张志成的故事穿在不同唱词的戏文和念白之中,使整个故事更简洁明了。
      朱巧云久任开封市豫剧团团长,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一,梅花奖、香玉杯等国家、省、市各种奖项,她的艺术成就也被编入《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功臣》等文集之中。但开封对豫剧关注不够,宣传更不济。就像前一阵子去世的谢顺明老先生,当局居然能够说出“查无此人”的话,真是令人捶胸。部分戏迷对朱巧云“改弦更张”拜在了常香玉大师门下颇有微词,认为她守着祥符这么好的宝不去挖,却去学常的大吼大叫。其实这不仅是对朱巧云,也是对常香玉大师的不理解。艺术的门户之见早已打破了,六大名旦哪一个不是融会贯通的,谁的唱腔不是在豫西、豫东四大调中博取百家之长的呢?朱巧云被差评只有一点,那边是她身后的开封团再没有大腕出现,她成为开封豫剧团这个祥符调大本营中的最后一朵绚丽的花。

上集

下集
周末大戏院“坐轿”

“书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晒晒书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