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2017-01-03 09:03:46)
标签:

牛墟

横沥

半仙山

朱熹

朱氏宗祠

分类: 【天涯行者】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横沥除了有牛气冲天的牛墟,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古村——半仙山。它虽居于闹市,但难得还能保住老围面,村前的池塘依然波澜不兴,新近又在大池塘前面又开了两个小莲池,莲池之上各建一座古朴的攒尖小亭,雕栏曲桥倒有几分情趣,想必花开时节也是人头攒动的。
    半仙山现是朱氏所居,他们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代,从福建沿海入莞定居。而最初这里也是刘、廖等姓杂居之地,时间大约是在六七百年前,当时他们筚路蓝缕,于小山一侧定居建村,因此被称为半边村。只是随着村落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宋理学大宗朱熹后人的加入,这么俗的村名自然越来越上不了台面,于是便易名半仙山,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具体村名是什么时候改的,又是在什么的姻缘巧合下改的,是否当年村中出了半仙儿式的人物也或未可知。时光荏苒,刘、廖已无处可寻,朱氏却一姓独大起来。对村子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其中便包括朱氏祠堂的建造,约在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半仙山朱氏始祖朱敬斋便来此落户,并主持修建了大祠堂。
    朱氏祠堂五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我曾在《五开间祠堂分布情况》讲道朝廷规定民间祠堂为三开间,非高官到一定品级或皇帝赏赐,是不能建五开间祠堂的。东莞现存所有五开间祠堂均符合这一规则,多是族中出了一品大员才得以兴建,朱氏祠堂能够建五开间,并未闻族人中有高官,应与其远祖朱熹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有关系。当然当年的半仙山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这在后文会提到。从祠堂的用材、做工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祠堂大门左右挂着“鳌塘宗派”、“鹿洞家风”,这显示是敬祖追踪的意思,半仙山的朱氏是从东城鳌峙塘分支出去的,鹿洞家风则直指远祖朱熹,彪炳自己是理学家传。封檐板精美的雕花完好无损,驼峰梁架平素中又不失精细,连螭头上的人物雕像都保存的极为完好,当地人告诉我们当年为了防止被破坏,村民连夜用黄泥将这些雕刻糊上,这才得以幸免遇难。这真是难得之举,走了那么多古村,多数雕刻中的人物都被斩了头,空剩下人们的想象当年舞台之上的风采。祠堂难得的是保留了享堂的夯土地面。起初我诧异这地面怎么这样,一定这里以前很穷,后来问了才知道,其实夯土地面才是祠堂的本色,是早期祠堂基本采用的地面方式,铺设方砖是后世的事情。祠堂内的陈设主要展览一些朱熹的事迹及村中景观照片,村中名人仅展出一人。这是令人扼腕的,作为一个古村,如果只是打着先祖的名号宣传,而村中却着实列不出几个响当当的人物来,那样的宣传是乏力的,毕竟看朱熹没人会选择来半仙山。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便只出力不出工。寝堂内香火依然,每天都有族人来这里祭拜,这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宗祠一旁尚有五六个小祠堂,以景林公祠和酉山公祠最为吸引人。景林公祠的封檐板和螭头及头门前梁架制作在半仙山是最美的,驼峰上戏曲故事雕刻分三层雕刻出来,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神采各异。酉山公祠的头门比较别致,三间无塾台,两侧间外立面中部居然有水泥底写的牌匾,想必是修旧不如旧所致。
    村中尚有两座村门楼和一座巷门楼,西门楼修得有些过,东门楼古风犹存。通过巷门楼是幽深的小巷,一直延伸到村后的小山,巷内有暗渠汇聚各家流水一同流入村前池塘内。据老人讲,村中尚有始祖朱敬斋的老墓和据墓地不远一座三层楼高的炮楼。说起炮楼,其实东莞各村基本均有此类建筑,广府称炮楼、更楼,客家称碉楼,都是起到防御的作用。在古时候,村与村,姓与姓,乃至房派之间都是经常争斗的,争田地,争水源,乃至整风水,械斗是常有的事。东莞各村基本都经历过从诸姓杂居到一姓独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除了正常的生存选择外,很重要的一个便是诸姓之间无休止的械斗,最终胜者为王发展壮大。可以说宗室的壮大是与械斗相伴而生的。
    现在横沥在搞所谓的“一村一品牌”,半仙山便抓住了古村来做文章,但村落的立面保存的并不好,几座已修缮过的祠堂也未能做到修旧如旧,那种现代工艺的绿色琉璃瓦泛在阳光下格外的刺眼。现代人都为了搞政绩或名头,而忘记了当年破四旧中先人冒死用黄泥糊上祠堂雕塑的举动,他们对老祖宗遗产的爱护与今天的修缮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出来的效果也总让人欷歔。
    村中不乏古树,尤其是村后的山岭上,古荔枝树、樟树、榕树,蔚然成林。半仙山村委会所在地便是当年村中的靠山所在地,当地人称是当年山的最高处了。从村委会内有一条小路可通往荔枝林。整个院落郁郁青青,花香过墙,莺飞燕语,环境相当宜人,院内多是独木成林的大树,连门口的鸡蛋花都显得格外老迈。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莞邑风流】朱熹后人定居的半仙山

酉山公祠照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