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版的豫剧剧目可期待否?

(2016-03-04 09:03:26)
标签:

常香玉

陈素真

西厢记

宇宙锋

牡丹亭

分类: 【戏苑记】
大师版的豫剧剧目可期待否?
大师版《牡丹亭》剧照
    2014至2015,昆曲届推出了令人震撼的大师版《牡丹亭》,让戏迷再次聆听了这些年纪已是七旬上下的国宝级大师们的风采,这不仅仅是昆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戏曲的传承上,这也是有着教科书式的作用。我们无法否认,今天的戏曲人再也唱不出戏曲本身应有的韵味,这不是贬低当今的戏曲人,而是内外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所谓的戏曲创新、争取年青人已经做到了扭曲的程度,以至于戏曲越来越不像戏曲,变成了戏歌,话剧。国家大力扶持的资金全部用到了这些用来获奖争荣誉的新创剧目,而这些传统优秀剧目则在传承上出现了青黄。虽然有些团将剧目分为所谓的“吃饭戏”和“夺奖戏”,所谓的吃饭戏主要是传统优秀剧目,夺奖戏即为新编戏。但吃饭戏主要面对的则是乡野草台,表演上的程式化和细节人物的处理上往往不够细腻。这种现状对于戏曲真正意义上的传承绝非好事,而且这些雨笋般冒出的新编剧目并未改变戏曲市场低靡的现状,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戏曲改革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应该在传统优秀剧目的传承上下足功夫。戏曲首先是传承,接收下来,然后才可能去创新,而且创新也不是推倒程式,而走上话剧、舞剧的模式。大师版《牡丹亭》恰好是在这样一个契口上出现了,可以说场场轰动,反响巨大。
    豫剧是否也可以搞一个、甚至是几个大师版的优秀剧目呢?其实豫剧是有这个实力的,而且也是有人的,只是愿不愿干的问题。常香玉大师为例,早一批的弟子学生如谷秀荣、高玉秋、许玉华、常小玉、虎美玲、王希玲等都近了七十古来稀的年龄,尤其是近些年以常老三个女儿为代表的常派人士开始拨乱反正常派,力争使常派再想常老当年的面貌,而非挑高音一声吼。她们对常派剧目的把控还是比较到位的,而且当年与常老合作的如修正宇、张桂梅等也都尚在,如果能够借着纪念常大师的活动推出一个大师版的剧目,汇总各家智慧,而成为一代典范的话便功德无量。对于陈派似乎也非难事,这几年纪念陈大师的诸多活动,推出的牛淑贤、李素琴、赵吟秋、郭美金等老艺术家联袂的《梵王宫》的各折子戏,虽不是连本戏,但已有大师版的眉目。再如《宇宙锋》,胡小凤、张宝英等这些虽是未拜师的,但至少这出戏上是学生,她们都在一定时期将这出戏打造成自己的经典剧目,胡小凤还将之打造成自己的夺梅大剧。今年阎老去世二十周年,阎派弟子的大动作是为老师拍摄一部纪录片,走访了大批当年与阎老合作、接触过的老艺人,这是非常难得的。但我真心希望看到是一台完整的由阎派传人尤其是亲传的那一批弟子、学生来演出的一出戏,那怕是音配像就是极好的,像阎老的《西厢记》,晚年重点打磨的一出戏之一,有完整的音频,而且其中的一些重要演员还都健在,这是机不可失的资源。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戏迷的一厢情愿,而且聚集起这么多老艺人来做一个剧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老艺人们上了年纪,很多都是十多年甚至更长不彩唱了,就如赵玉英老师今年梨园春总决赛如果不是弟子刘凤彩的缘故,恐怕也很难看到她彩唱了。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方式,而且老艺人是西垂的落日,如果不能留下,可能这一身东西都要带走了,这又是极令人惋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