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其亡也速——一位误入歧途的御用文人贾捐之

标签:
贾谊汉书石显汉元帝京兆尹 |
分类: 【西汉风流】 |
贾捐之名声不大,但他太爷爷很牛叉——贾谊,毛泽东称“贾生才调世无伦”汉初第一才子。也许是秉承了爷爷的优良基因,贾捐之也称得上是一位才子,在众多的贾谊后人中再一次被著名史册。
但家族的基因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贾捐之一篇《弃珠崖议》语惊四座,受到汉元帝的青睐。其实在这篇论议中,他所提出的“劳师远攻,亡土毋功”的观点,并无新鲜可言,不过刚好切中元帝的心怀而已。从此后,元帝多次召见贾捐之,“言多纳用”。皇帝的垂爱,自己政见被采用,对于任何一位官员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想来此时的贾捐之一定飘飘然,暗幸春天来了。
但他并不晓得,他所谓的春天不过是极地之春,短暂而弥足珍贵。只可惜他未曾意识到,更不曾珍惜自爱,稍纵即逝,情形相错万里,这是贾捐之始料不及的。贾捐之受宠之时,石显为中书令。石显是个老油条了,而且杀人于无形。大约贾捐之高兴地也忘记了自己的斤两,有事没事就找石显的麻烦。很快贾捐之便失宠了,元帝几乎都要忘掉他了。落魄中的贾捐之一定过得十分不如意,他更不想像他的太爷爷那样抑郁一辈子,老死他乡。他要为自己再搏一次。老天也挑逗了一下他的神经,却不晓得这只是老天的一个玩笑而已。
长安令杨兴新近得宠,杨兴与贾捐之关系很好。于是贾捐之便想通过杨兴而得到皇帝召见。他于是走访杨兴,一顿胡吹海捧,并夸下海口:你如引荐我,我一定让你位居京兆尹。你看我之前平恩侯、期思侯都被我言中了。你一定得相信我。杨兴也是个不自量力的角色:捐之你妙语天下,宜为尚书令啊。我再次觐见时,一定向皇帝美言你几句。于是,捐之觉得自己很快就要发达了,便又展开了攻势,与杨兴一起向石显发起了攻势。杨兴来了招儿欲擒故纵,给石显戴过高帽之后,又是一顿的美谈自身,“下笔属文,则董仲舒;进谈动辞,则东方生;置之争臣,则汲直;用之介胄,则冠军侯;施之治民,则赵广汉;抱公绝私,则尹翁归。兴兼此六人而有之,守道坚固,执义不回,临大节而不可夺,国之良臣也”。
如此漏骨的吹捧,可以想象贾捐之、杨兴这帮新文贵根本不晓得江湖水深几许,以为自己的那点小聪明便可以蒙混过关,斗得过石显居朝几十载的老臣,当然汉元帝也不会那么轻易信任这样一位有前科的失宠文人。石显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这两个自不量力的小丑给拿下了。他为贾捐之定的罪名是“漏泄省中语”,也就是泄露国家机密,这是要砍头的。汉元帝也没有丝毫的惋惜之意,贾捐之被弃市,杨兴髡钳为城旦。昔日的长安令被剃了光头,项戴铁圈,夜间修建长城,白天则站岗放哨,这是何等的光景。当年的贪欲毁掉了杨兴的一生,更让贾捐之搭上了一条性命。
石显是个罄竹难书的人,虽然史书上都说贾捐之是被石显陷害的,但从贾捐之的传记则发现肇事者其实是贾捐之自己。无论出身还是名望,贾捐之都无法与石显所陷害的那些人相比肩,也就是贾捐之根本就没有入石显的眼儿。而贾捐之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不量力。不甘沉沦,却选择走上邪路,其实比沉沦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