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第一楼 观合楼
凤岗是著名的侨乡、客乡,在清末民国的时候,一批接一批的凤岗人走出国门,到港澳、东南亚,乃至更远的美洲讨生活。他们当然不是去旅游观光的,而是为了活命,为了更好的养活妻儿老小。当时的东南亚及美洲正是当时世界淘金的中心地区。当有熟人在异乡站住脚,往往全村人都会追跟而去,“少壮之辈几乎倾巢而出”(《油甘埔张氏族谱》),淘矿、割橡胶,客家人在异国吃苦耐劳惨淡经营。而一旦他们站稳了脚,做大了生意,他们便会用大笔钱来兴建家园,支援家乡建设。
异国再美,怎及家乡山水?恐怕这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最感同身受的。客家人对家乡的思念更不仅仅是那一张张发回家的汇票,那一张张写满情的书信,而是在异乡他们感触到了他们这一带的挥汗如雨式的悲苦不应该再传给下一代,要给子孙后代提供更好地环境,供他们生活,供他们学习,供他们出人头地。因此,他们兴建家园远不止盖上漂亮的房子那么简单,而是都会很积极地投资家乡的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作为子孙后代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根本。碉楼不过是为了保证这一家园的安全而做的屏障罢了。但今天,只有这些碉楼成为凤岗客侨们的标志。也许这便是最经典的“以点带面”吧。
凤岗碉楼是与传统客家排屋相搭配使用的,多数建在村前村后排屋的顶端,当然富户各家也有建碉楼的。有的村子碉楼有二三十座,可以想象蓝天绿树之间,灰色的瓦房成排铺开,一座座碉楼如同冲天的高塔傲然屹立,这是何等的壮观。若得几缕炊烟从屋顶飘出,在村前萦萦绕绕,更增添了几分祥和的气息。客家村落往往是风水绝佳的,有山有水,山水交辉,相映成趣。
据镇志办何运田老先生介绍,凤岗碉楼约有134座。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这些碉楼分布在黄洞、油甘埔、竹塘、天堂围、三联等村落中,如油甘埔一个村子便有22座碉楼。这些碉楼一般呈四方型,多为5×5或6×6,最矮的为两层,最高的有九层(现存最高为八层,黄洞观合楼)。碉楼用泥、沙、石灰“三合土”,掺加黄糖水和糯米浆,夯筑而成,这样做出来的墙体坚固异常。不仅仅是碉楼如此做,连排屋亦是同样做法。碉楼凭空拔地而起,兀然毅立,视野格外开阔,而且一些村落还选择村中或村旁有利地势建造碉楼,更方便了对周边范围的控制,同时也更增加了碉楼的挺拔。
客家的碉楼其实与广府的各村所建的更楼功用一样,为了防御而兴建。这是动荡年月里村民自保的一种措施。不论外面是何等动乱,关上村寨门,村内就是世外桃源。一旦有敌寇来犯,碉楼便会处于戒备状态,上面置有枪炮和雷石滚木,可保村落居民安全。客家人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许更为险恶,凤岗在当年应该是穷山恶水之地,只有这深山老林之中客家人才能得以安身立命,日夜与虎狼为伴,而且还要受到当地人的侵扰。这便是为什么客家人的建筑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最大的特点都是其防御性极强。而对内又团结一气。
这些碉楼中多数是就地取材的,当然也有不少是发了财的客家人在异国置办运回国内组装的。如黄洞榕树厦的观合楼便是在南洋将所有的石构建做好之后,运回国内的。回想当年,又是海运,又是河运,再加上肩扛车拉,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屹立在家乡土地上。因为这种外出的经历,注定了凤岗碉楼是中西合璧的,尤其是顶层的装饰上,既有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更有西方的罗马柱和外国文字、图案。
应该很少人知道其实当年蔡观合在建造这座碉楼的同时,也准备建造一座书院,以供村中子弟读书上进,只是后来由于资金链断了,工程不得已才草草收工,至今碉楼下还留下一方已打下的半截墙体,那块从异国运回来的刻有书院名额的碑刻也被保存在观合楼下。蔡观合不是独例。这应该是所有富起来的客家人最想为家乡做的事情。油甘埔的张氏在中南美洲苦心经营,也向家乡教育投下大笔资金,“增添于公私建设及兴学,不遗余力”,使得油甘埔一时“莘莘学子数近千人,教育普及,文化鼎盛,几为全县之冠”(《油甘埔张氏族谱》)。
碉楼只是一个道具,是万千客侨们对家乡安宁,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的殷殷期盼。他们希望他们这一带的披星戴月,艰苦备尝,能够换来子孙后代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屋舍上空袅袅的炊烟。今天,当我们置身客家村落之中,依然可以深深感触到当年这里的安宁与祥和。
油甘埔江屋碉楼群
黄洞村碉楼简介
编号 楼 名 位 于 建筑年代(公元) 坐 向 高(米) 层 备 注
1 定公楼 田心村 光绪 28年 1931 坐北向南 21 七 现状完好
2 辉公楼 田心村 光绪 29年 1904 坐东向西 18 六 现状完好
3 运钿楼 田心村 民国14年 1925 坐北向南 21 七 现状完好
4 祥鹏楼 田心村 民国 9年 1920 坐东向西 9 三 现状完好
5 信坤楼 田心村 民国 9年 1903 坐东向西 21 七 现状完好
6 慎修楼 榕树厦 民国 4年 1915 坐东向西 21 七 现状完好
7 敖贵楼 榕树厦 民国 4年 1915 坐北向南 12 四 现状完好
8 观合楼 榕树厦 民国16年 1927 坐北向南 24 八 现状完好
9 大众楼 榕树厦 民国 4年 1915 坐北向南 12 四 现状完好
10 兆龙楼 榕树厦 民国 4年 1915 坐西向东 9 三 现状完好
11 钦华楼 洪屋围 民国 11年 1922 坐北向南 24 八 现状完好
12 灼华楼 洪屋围 民国 12年 1923 坐东向西 9 三 现状完好
13 儒修楼 岭南村 民国20年 1931 坐东向西 21 七 现状完好
14 耀公楼 南门山 民国11年 1922 坐东向西 15 五 现状完好
15 春来楼 南门山 民国11年 1922 坐东向西 15 五 现状完好
说明:田心村5 个 岭南村 1个 榕树厦5个 洪屋围2个 南门山2个
注:另有“兴贤楼”建于1931年。后因1995年拆掉扩建校舍。
以下照片来自凤岗网

竹塘卧龙村碉楼

竹塘卧龙村碉楼

竹塘下围村碉楼

竹塘下围村碉楼

竹塘上围碉楼

竹塘下围碉楼

五联光头畔坑碉楼

五联松木岗碉楼

五联松木岗锦泰楼

五联秀木桥王能楼

竹塘浸校塘刘其章碉楼

竹塘浸校塘刘正强碉楼

竹塘浸校塘刘正生碉楼

竹塘浸校塘仁芳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