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塘尾 图片来自东莞时间网
每一座村子都有一个名字,就如一人一名一样。中国人相信名字也关系个人、家族的前途命运,因此现在为宝宝取名字的机构越来越多。村名当然更是这样了,它关系到整个村子的命数。古人对村名也是相当讲究的,尤其是那些出了秀才、举人,甚至是进士、探花的村子,村名多更典雅一些。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水网交错,河涌便利,鱼虾丰富。同时东莞又是丘陵遍布的,虽然山不高,几十米、一二百米而已,西部丘陵片区山势总体更高些、密些。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孕育出榕树、杨梅、荔枝、松柏这些植被及动物,这些共同构成了东莞村落村名的依据。
东莞村名以反映村落地理位置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居多,当然这些村名只能揭示当年立村时的自然状况,今天很可能早已满目疮痍了。如中堂镇的斗朗,该村于明朝建立,当时村周边有大大小小7个岛屿,立村始祖便联想到七星伴月,将村落打造成这一月亮,由众星拱围着,便取名斗朗;再如大朗镇的交椅围,三面环山,村子位于中间盆地,后山似椅背,左右山似扶手,远看如一把大型交椅,青山环翠,左辅右弼。又如道滘镇扶屋水,乾隆年间立村,此地原为一片湖沼,湖水清浅,湖心有一小岛,始祖赖泰便在岛上筑屋定居,远望如立在湖水中,故称湖屋水。粤语中湖与扶同音,在流传过程中便成了扶屋水。再如企石镇霞朗,因建村时该村的村前、村左都是宽阔的河涌,在阳光的照射下,河面上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故而得名。山、水,在古代立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亦是村中风水所在。水又分为涌、滘、塘、湾等。因此东莞村名中有大量的以山、水命名的村落,如以万江以水为名的有游滘、西塘尾、鸬鹚涡、西滘、滘杯、湾头、蚬涌、小海口、谷涌、滘联、水蛇涌、曲海、岳潭、官桥滘、豪侠滘、新莲塘、大莲塘、新谷涌、龙湾、清水凹、横滘、螺涌、厦塘、大汾、沙滘、流涌尾等村落;东城的犬眠岭、平地山、横岭、牛山、老鸦山、上山门、牛头、牛园、鳌峙塘、皇宫坑等村落都以山为名。以植被和动物亦是先民喜用的因素。如凤岗镇的油甘埔(因村周边长满油柑树而得名)、芦竹田、竹尾田(因竹林丛生而得名)、榕树厦(因村中大榕树而得名);清溪镇的荔枝墩(因村中大片荔枝林而得名)、田螺涧(因村旁河涌里盛产田螺而得名)、柏朗(因村中古柏参天而得名)、鹿湖坝(因村周边常有野鹿觅食而得名)、杨梅岗(因村周边植有大片杨梅树而得名)、绿树(因村中大榕树而得名);高埗镇的芦村(因村中盛产芦苇而得名)、草墩(因村中种有大面积乌草而得名)、柳树坊(因河涌边柳树成林而得名);大岭山镇梅林(因建村时河涌边梅树成林而得名);麻涌镇鸥涌(因临海海鸥翔集而得名);望牛墩的英涌(因村旁河涌边常有鹰出没而得名)、桔基(因种植大面积桔树而得名)、芙蓉沙(因沙洲上开有芙蓉花而得名);厚街镇菊塘(因王氏七世祖酷爱菊花,在村后山坡上遍植菊花,取名菊山,山下有塘,故名)、红花林(因立村时栽植红花绕村而得名);道滘镇的律涌(因村边大量的勒竹而得名);中堂镇的鹤树厦(因村中大榕树下常有仙鹤栖息而得名),举不胜举。
以姓氏为名的村落在东莞亦很普遍,这类村落通常以姓氏后加一个“屋”字而代表村名。如高埗镇的卢溪、朱磡、朱黄(黄姓,村落靠近朱磡村而得名)、朱郭(郭姓,村落靠近朱磡村而得名)、欧邓、凌屋等,石排镇的钟屋、孔屋、曾屋、王屋、廖屋、李屋、叶屋、刘屋、杨屋等。这些村落中亦有三字、四字的村名,如石排的黄家壆,阮屋围、水贝邓屋等;常平镇的刘家墩、袁山贝等。
以当地人文景观为名者以是一类:东莞自古河涌广布,赛龙舟之风很盛,直到今天东莞麻涌、中堂等地的龙舟依然在全国领先。在东莞村名中亦有不少是跟赛龙舟这道人文景观相关的,如道滘镇的玄坛社,因村中有座玄坛包公庙,故名。但该村还有一个诨名“接龙福社”,正是因为此地经常在此赛龙舟而得名。常平镇的龙船埔,因当地常受旱灾,村民为求风调雨顺,每年五月初七、八两日举行旱龙会,旱龙船聚于此而得名;沙田镇的龙船洲,亦因此地为清朝太平区滑龙舟比赛中调头的地方而得名;除了龙舟外,还有以楼阁、庙坛等景观为名的,如道滘镇的龙凤阁便以村中一土阁为名的;万江的上下篷庙因一座篷蕾佛祖庙而命名,灯笼桥因村中红花庙前一座挂满灯笼的石桥而得名,文庙因村中文昌庙而得名;企石的黄家壆亦因村前有堤壆抵御东江洪水而得名。南城的三元里因村中有翟、蓝、梅三家大花园而得名。
以行业、手艺为名者亦是常见的一类。在东莞市区可见到竹排街、炉街、花粉街、鱼关街等,均是以行业为名的街道,用今天的话讲,一条街做一个行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村落中亦有此类。如清溪镇的铁场,这里保存有一座完整的客家围,当年韩氏以打铁为生,故而得名铁场。万江的织窝基亦是因村民以织窝为业而得名,织窝是一种竹器。麻涌镇的蓑衣基因家家户户制作蓑衣而得名。道滘镇风水墩村口竖立着一座巍焕楼,因村民以看守坟墓为生,本地人称此行业为守风水,故得名风水墩。寮步镇的香园因此地出产香料而得名。茶山增埗村因以罾鱼为业而得名。
以村中名人为名,名人效应自古都很看重,通过名人的影响提高本村的知名度。因此东莞村落中亦有此类。如大朗的仙村,因当年村中一位本领高、技法好的名“洛仙”的高人而得名;凤岗镇的广东省传统村落黄洞,亦因宋末皇帝赵昺被元兵追赶,曾路经此地而得名;中堂镇的槎滘因清代兵部尚书湛金全来此打茶,不慎打破茶盅,而得名;望牛墩的文林,因村中曾有人官拜文林郎而命名。通过名人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也可提高村落的文化品位。
以吉祥寓意为名,村落作为人们生活的家园,当然都希望子孙兴旺,长居久安。一些村落便将这样的期望命为村名,如望牛墩镇的大宁、福安;沙田镇的和安、西盛、裕盛、福隆、永茂、茂龙、六和、德寿;大岭山镇的百花洞亦属此类,明代陆、黄两姓先后迁居于此,因黄、绿(陆的谐音)均为花色,村民愿子孙兴旺,绵延瓜瓞,犹如村后马上之上的遍地繁华,百花争春,故而得名百花洞。清溪镇的百家村亦是殷氏期望开枝散叶,子孙万千的意思。
以神话传说为名,如万江的谷涌,传说明末大旱,颗粒无收,此时有一只白鹤衔谷飞经此地,遗落谷穗,从而村中才得以度过灾年,颗粒满仓,故名。常平的还珠沥因为一则合浦还珠传说而得名。黄江的聚龙围,传说当年山上有一条龙,常出来骚扰百姓。于是村民成群结队上山驯龙,后村民专制了一种大钢钉,用锤打进龙腹,龙血从半山腰留到田土之中,龙死后亦化作石头。
东莞村落中不少存在易名的现象,如中堂镇的潢涌,之前称“凰涌”;凤涌之前称“凤宁”、“凤翀”等。能够改名多半是村中出了文化人,另一种可能是村中族群发生了变化。凤涌易名凤翀便是因为探花陈伯陶。万江的螺涌,亦因民国时,何氏出了何福均(律师)、贺祝平(军长)两位功成名就之人,他们认为村形如螺,螺在河(何)中必兴旺,才改成今名。东城的洋杞坑唐末立村,起先是杨姓居多,田中种植枸杞菜,故得名杨杞坑。但杨氏人丁一直不兴旺,后来便迁走了,李姓迁入,取坑田如海洋状而改名为洋杞坑。当然还有风水先生的功劳,如万江的水蛇涌便是由一风水先生指点才从金龙涌易名为水蛇涌的。还有一种易名亦比较普遍,谐音以讹传讹而造成的易名。
村名只是打开村落的一把钥匙,犹如人的第一印象。未近其村,先见其貌。当然东莞这么多有意思的村落保存到今天,多数也只剩下名字的意思,而无了最初意象,更在时代的进程中被肢解破碎。最终能够进入到东莞古村行列的村落少之又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