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河南八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一个县,这是历史赋予浚县的骄傲。在这方土地上,黄河与大运河构成了它流动不息的血脉,大伾山、浮丘山、白寺山、善化山、同山等撑起了它倔强的脊梁。从遥远的大禹治水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浚县始终因其便利的水陆交通位置在华北地区占有重要的一席。
古黄河从大伾山东流过,这是大禹当年的英明决策。而今,站在大伾山顶,放眼东方,村庄、沃野,苍茫中已无从想象当年大河东流的浩荡。这里是卫国故地,当年一代宗师孔子离开鲁国的首选地也是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有他太多的弟子,更有他解读不尽的人物与篇章。被他誉为瑚琏的子贡便是浚县人,淇河岸边俯首皆可拣拾到卫国的风流与富饶,至今仍是考古者的理想家园。黄河岸边在刘邦治下修建了一座黎阳城,这便是今天浚县城的发端。前些年,随着隋唐国仓黎阳仓的发掘,考古人员对仓城前古道边的汉魏黎阳城进行了实地普查,发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遗存,提出了建设大遗址公园的构想,不知是否能够提上日程,更不知这种构想是否会打乱那沉睡千年的神话。
今天的浚县城是在几经城址变迁之后,于洪武年间建立的,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浚县从州变成县,并有了沿用至今的名字。而曾经那座联系南北关联国家大是的黎阳城则在历史的硝烟中渐渐隐藏起来。今天站在黎阳津故址(四女台)上,古黄河从台前流过,仿佛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车轮滚滚,杀声阵阵的场景,这里是东汉的地方部队驻扎地(全国仅两处,另一处在今甘肃),这里是三国官渡之战袁绍大军的大本营,这里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立斩颜良的地方,这里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坚建国称帝的地方,这里是隋末杨玄感起兵、瓦岗寨起义的集中营,这里是大宋通利军的驻地。而这一切随着黄河改道、隋唐大运河堵塞不通而逐渐淡去,到明清时期,凭借着卫运河的便捷的水运,治下的道口依然有“小天津”的美誉,成为中原四大商镇之一。
从洪武开始,浚县城几经修缮,固若金汤,当地老百姓有句口头禅:“从南京到北京,抵不过浚县城”。这是古城人的自信。十里城池半入山,山环水绕一方佳处。完美的四方城一直到文革期间渐渐被拆毁,到我见到这座古城的时候,已仅剩下西城墙残存的一道和城中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和遗址而已。随着大运河申遗,古城似乎也嗅到了发家致富的时机。古城改造计划正在进行中,首先进行的便是西城墙,这是沿着大运河的一道城墙,西城门和西北角楼、县衙等开始复建,对于这种复建的“古建”褒贬不一,古城内拆迁一片,到处都可以看到工地施工的场景。不晓得这是古城的幸运还是灾难,不知道古城在经历这次变脸之后是喜人还是雷人?太多的不晓得,也许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发一组手机拍摄的西城门的照片,运河里居然还有了渡娘,这是琵琶岛上实在无景可赏,若仅仅是看古城墙一道似乎上船有点坑爹了。建议当局可以在琵琶岛上种植桃李、海棠、樱花等花卉,改造其环境,使之成为当地人消夏散步的绝佳去处。
“伾山号019”游船是电动仿古游船,长8.6米、宽2.7米,可搭载乘客20名;“云溪号026”游船系玻璃钢电动画舫船,长9.8米、宽3.1米,可搭载乘客16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