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李陵因何投降

标签:
李陵李广汉武帝匈奴贺新郎 |
分类: 【西汉风流】 |
如果李广难封还是其一个人的悲剧,那么李陵投降则成为这个家族的悲剧。陇西名门都以姓李为耻,大有“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之势,李氏满门抄斩也为这一个将门划上了永恒的休止符。
虽然史界对李陵投降看法不一,但我依然认为李陵是李氏一门顶天立地的一员大将,他降匈奴有其难言之隐,并非甘心叛汉,他称得上“国士”。用司马迁的那段话:“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我觉得并不为过。
李陵像爷爷李广一样,是以善射出名的。他是李广的长孙,李当户之子。然而天汉二年这场战役注定成为一个家族败亡的转折点。李陵随李广利出征,在武台汉武帝召见了李陵,李陵陈述了自己的作战方略。武帝很欣赏,批准了李陵的方案,但因为战马不足,仅派了步兵出征。但派了个不给力的副将路博德,他与李陵意见相左,背着李陵也去面见了武帝,对李陵多加诋毁。武帝便错以为李陵畏战,于是又传令李陵强行出兵。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至浚稽山扎营。而与此同时匈奴的三万铁骑也兵临山下,两军队列,相差悬殊。但李陵面对如此的战事,一点都没有慌神儿,泰然迎战,在荒漠中与匈奴辗转数十日,斩首六七千匈奴兵。李陵的这种赴死顽抗也让匈奴单于大为震撼,“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可谓他牵制了匈奴的精锐力量,为主将李广利作战争取了时间。但事情总是很难与愿望达成一致,主将李广利并没有捞到便宜,这次北伐战功少的可怜,加上李陵全军覆没降匈奴,这成了汉武帝心头难以承受的痛。
即便是在李陵作战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想着手下有人能够逃脱“归报天子”。可见李陵投降其实是为麾下军士逃脱争取时间,更好地保全麾下战士的战斗力,也尽可能下情上达,向武帝禀报疆场的一切。“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这便是李陵投降的战果。李陵投降后,他并不参与匈奴的兵事,也不指挥教习,可见他时刻未忘自己是汉家人,此时此刻应该从未放弃归汉之心。
但不幸的人总是不幸。李陵降汉一年,公孙敖率军征匈奴,结果兵败而归。公孙敖造谣说是李陵教习匈奴兵抵御大汉,从而汉武帝大怒,李陵满门统统斩杀。但这是李陵投降一年以后的时间,为什么李陵投降之时,汉武帝不趁机斩杀李陵满门,并且在这一年内史书上还记载了武帝之悔?这其实说明汉武帝明白李陵的为人,毕竟李陵曾为侍中,是武帝身边的得力之人,投降一说武帝压根都不信,虽然宫刑了求情的司马迁,但在他内心深处,他依然认为李陵是个国士,投降是权宜之计。并且对李陵的孤军奋战他是肯定的,这是他之所以后悔的原因。战略失败,痛失良将,因此武帝很后悔。但这一切都因为公孙敖的造谣而终止了,物极必反,当武帝把李陵想象的过于完美的时候,一丁点儿不美好的事情都能让将这份完美击得粉碎。武帝怎么也不能想象国士李陵居然真的叛了。于是新仇旧恨一起算,李氏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这对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李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意味着他再也回不去故土了,对武帝的那份寄托与牵挂也随之成了满腹怨恨。也便是从这之后,李陵不再是匈奴政坛上吃干饭的人物,“有大事,乃入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并娶了单于的女儿,相当于汉朝的驸马,封为右校王。
昭帝时,霍光当政,他与李陵相交不错,为李家平叛,并准备迎取李陵回乡。可此时的李陵已经没有回故土的念想,那里没有了牵挂,只有怨恨。回故土,何以面对死去的族人,匈奴这边的又是妻儿离散,自己将何以安身。李陵最终谢绝回归故土的盛情,而终老匈奴。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