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晁错的悲剧

(2014-05-07 09:14:15)
标签:

汉书

晁错

汉景帝

刘濞

削藩

分类: 【汉史记】
小方读《汉书》之五十八
晁错的悲剧

晁错是文帝、景帝两朝政坛上无论如何也掩饰不掉的明星。他有口才,更有真才干,口若悬河,笔运春秋,从他被征召入京讲《尚书》开始,一方广阔的天空便为他敞开了。

贾谊后的政坛,没有了文坛掌舵者,文帝需要一个新的口才滔滔的人才。而晁错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不二人选。《论贵粟疏》、《言兵事书》、《募民徏塞下书》、《举贤良对策》等一篇篇切中时弊的政论文交到文帝手中,在朝堂中,他不卑不亢,神采奕奕,颇慰朕心。文帝除了削藩没有采纳外,关于实边、重农以及礼贤下士普选人才,基本都予以采用了。对于那些激进的政策文帝束之高阁,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儿,因为他比晁错更清楚,不是不想做,而是无法做,或者说时机尚未到。尽管如此,“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一时成为朝中新贵。这自然让很多老大臣看不过眼,因此晁错愈贵,所受的敌对感也就越强烈。

但晁错似乎并没有发觉这些,或者他不曾将这些事情当作一回事认真对待。景帝登基后,他迫不及待地再一次上书《说景帝前削藩书》,于是新登基的皇帝一冲动便采纳了。于是,满朝震惊,诸侯惶恐。景帝三年,吴王刘濞在扬州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大有陈胜振臂之势。眼看着半个中国卷入了战火,这自然不是刚登基的皇帝所希望看到的,也让这位还沉浸在梦想中的皇帝一下子走进了现实了。

怎么办?晁错这时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皇帝啊,你要坚持住啊,最好亲临战场督战吧,京师呢,你就不用担心了,我给你守着。《汉书》没有记录景帝听完这句话之后的表情,不过马上就有窦婴上奏了,晁错的计策不能用啊,他用心叵测,还是问问老大臣爰盎吧,他曾经在吴国做过相国啊,比较熟悉吴国底里。景帝马上便召见了爰盎,并很快采用了爰盎的策略,并面对满朝斩杀晁错之声,他也毫不客气地说了句“可”。其实这已经很能说明景帝的心态了。他不满晁错的计策,更没有胆量去亲临一线督战,初登大宝,就给自己张罗了这么一个烂摊子,现在是骑虎难下,左右犯愁。你一个小小的晁错,居然还想监国,上有太子、丞相,怎么能轮到你一个御史大夫监国,你想干嘛?可怜晁错还以为是景帝召见呢,恭恭敬敬地穿上朝服,坐上了赴刑场的车,“衣朝衣斩东市”。

这是晁错所不曾想到的,否则按照他的性子,他一定会想方设法逃跑的。申屠嘉要斩杀晁错时,晁错对活的向往是何等地强烈,连祭祀高祖刘邦的殿堂院墙他都敢凿洞。可见,他对自己对景帝的影响是非常有信心的。但信心这次欺骗了他,虽然后世的人都说晁错有远谋,不善于谋身,但善于谋国。但我觉得,其实晁错有点操之过急。初登大宝的景帝还没有应对大事的经验,当太子的那点经验跟做皇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更像是梦想和现实的天壤差距。但晁错不明白,他想得只是自己的政策,多少还带有一些私心杂念吧。

之所以这么说,可以看他对爰盎的态度。他与爰盎是死对头,“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爰盎已经成为一介布衣了,但无奈景帝还时不时前去问策,这自然让站在景帝身边的晁错不爽。他心里肯定在想: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啊,觉得我晁错是个草包,不如他爰盎一个老不死的吗?出于固宠的需要,更是自己如此顺溜的官运,晁错接受不了。于是,他一有机会便诋毁爰盎,以至于爰盎锒铛入狱,但景帝还是信任爰盎的为人,结果爰盎大难不死,而晁错却身死东市。

 班固说晁错是“峭直刻深”,其实更像战国的法家人物,基本都这样子,刻薄寡恩,每天都是一副严厉的姿态,虽然是一副直肠子,忠贞不二,但谁也受不了这样的铁石心肠。因此,晁错的贵,并没有给他带来幸运,反而越来越将自己逼到了死亡的深渊。众怒难犯的时候,谁也保不住一个忠臣,更何况晁错脱光了,还没有那么干净呢?难怪他的父亲留下“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的一言,饮药而死,这不正是晁错的悲剧吗?

                                            —— 2012-4-26晚上 23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