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盎是一个好干部
(2014-04-08 08:57:37)
标签:
汉书爰盎淮南王汉文帝晁错 |
分类: 【西汉风流】 |
小方读《汉书》之五十七
爰盎的主要活动年代是文景年间,尤其是在文帝时,可谓名震朝堂,国士无双。班固称此人“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从他的一生事迹中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正直的儒生,修身齐国平天下是他所饯行的。从他文帝朝的第一论——周勃是功臣而非社稷臣,到以人彘为戒进劝慎夫人,其实都在说明他的心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儒教道统观念,尊卑有序,君臣有道,他所匡复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平衡的社会。
但有的时候,虽然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做起来真的绝非易事,而且一做就是N年的逆耳。总有那么不耐烦的一天,进忠的人会被忠言黑一下。爰盎也自然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文帝初登大宝,他需要爰盎这样的人,来为自己笼络人心,更顺带提高自己的威信。因此,爰盎说周勃不是社稷臣,皇帝你应该拿出点皇帝威严,而不能助长周勃等功臣的傲气,于是文帝“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其实问题不在于丞相害怕了,而在于文帝的皇帝范儿端起来了。这在文帝初期当然是非常而且极其必要的。
淮南王刘安谋反未果,被文帝发配川蜀。没想到此时的刘安倒有了几分刚烈,居然在半路自杀了。这让文帝始料不及。他当然顾及自己的名声,本来是刘安的不是,现在他死了,却让文帝落了一身骚。这时候,爰盎进言宽慰文帝说,皇帝啊,没事的,“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毁名”。爰盎就像文帝肚子中的一条蛔虫,文帝怎么想的他一清二楚,一言中的。文帝赶忙向他文策,于是爰盎为文帝出了一计——封淮南王刘安三个儿子都为一方诸侯,以此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爰盎也因此名声更重。
可当文帝的声望建立起来之后,他不再需要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盯着自己大臣,更不想总听别人的批评反对之声,爰盎在朝中的地位也就自然下降了。其实,并不是说爰盎因为受到文帝重视而骄傲,他就是那么一个直肠子,他只是按着自己的秉性在为皇帝挑错。
宦官赵同很受文帝宠幸,爰盎很看不过去。一次,文帝坐车出宫,赵同跟文帝乘坐同一辆车子,这当然是不符合爰盎的礼数的,于是他拦在路上,伏在车上,颇有几分慷慨地说:“我听说能够与天子同车而行的,应该是天下英豪。现在即便是大汉没有英豪了,陛下你也不至于让一个阉人跟你同车吧”?面对这样的大臣,文帝也只能苦笑让步,但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责文帝,文帝终于吃不消了,找了个机会,就把他调出了京城,去大西北做了个陇西都尉。
看来爰盎在这个位子上干得很不错,“士卒皆争为死”,于是,文帝又把他迁到齐国、吴国去做相国。爰盎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到一个位子,都做得非常漂亮,吴王刘濞对爰盎也是“厚遇”。
但因为这份厚遇,让爰盎在景帝朝一难接着一难。景帝登基,与爰盎交恶的晁错成了新贵,这是个得知便猖狂的疯狂书生,一掌权便着手调查爰盎私受吴王贿赂的事情,于是,爰盎削官为民。一害不成,晁错很快便展开了第二轮攻势,利用吴王刘濞叛乱一事,认定了爰盎就是同伙,还好景帝此时有些明白了,他说:爰盎是个好人,不会参与谋反的。但此时的景帝其实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并没有太多胜券,面对吴楚七国遍地云烟之势,他有一些恐慌,加上爰盎吹了点风,于是立刻斩杀了晁错。真是害人之心不可有,提防搬起石头砸住自己的脚。
虽然七王之乱让爰盎从一介平民又成了大汉太常,后来因有病而归耕乡野,但景帝依然“时时使人问筹策”。也许是为了报答景帝的知遇之恩吧,他将梁王刘武想要登基称帝的事情也上报景帝了,自然这让梁王很不爽。梁王怕谁啊,有窦太后撑腰,连景帝都怯三分呢。于是派刺客将爰盎杀掉了。
纵观爰盎的一生,套用韩寒的一句话,爰盎是一个好干部啊!无论身在朝堂,还是远在乡野,爰盎始终都在尽着一个大汉臣子应尽的本分和职责。他耿直无私,又宅心仁厚,无论是对君王,还是对同僚,乃至属下仆人都毫无挑剔。因此才有了他无论在任何一个位子上都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