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大三巴就是澳门,澳门就是大三巴。在我的脑海里这两个就是这么顽固的等同着。也许当年那个小女孩《七子之歌澳门》,在我的记忆中太过于深刻,所以在办好了通行证之后,我放弃了近在咫尺的水泥森林、购物天堂的香港,而辗转去了澳门。而我的目的地就是那座大三巴牌坊。
顺着人流,终于走到了民政总署大楼前,一条大街,五颜六色鲜艳欲滴的大街,不同的楼有着不同的色彩,但又像颜料铺中的颜料被安放的妥妥当当。民政总署只是一个起点,而真正的热闹则是这条通往大三巴的街道以及有它伸展出去的不同姿态、不同方向的小巷,烈日骄阳,依然抵挡不了游客如织。骑楼下人头攒动,最繁忙的是楼下的各个店铺,澳门的各种特产在这里一应俱全,各种口味的肉干,服务员在门口招呼游客免费试吃,据说如果耍滑一下,从街头走到街尾,一家吃上点,就可以吃个肚儿圆。不过太热了,又刚刚在英皇吃过饭,媳妇对这些并不感冒,我们也没有进去查人头。其中有个特色小吃店黄枝记,生意超好,虽然网上说做得大不如前,但看上去依然人气爆棚。大陆逛澳门的人,几乎都是冲着这些小吃特产来了,所以每一个铺面前都围着好多人,俊男靓女此时都放下了平日里的文静气,饕餮一般嚼着各种小吃,手里大包小包拎着,满眼欲望满口哈拉的看着各个橱窗,好像每个都想带走,每个都像尝上一遍似的。
因为功课做的不到位,对于澳门历史街区的风情人物并不甚了解,所以这些街区对于我来说,只是羡慕一下它们完好保存的现状,这在大陆恐怕是一种奢侈,难以达到的程度。今天当我们一座座城市在致力于城中村改造、老城区改造的时候,当那些规划者们以胜利的姿态欣赏着一座座平地矗起的现代化公寓大楼的时候,我们却残忍的将我们的过往割舍掉了。当我们面对这些现代化水泥柱时,尽管我们致力于精心为它们带上古典的元素,但依然有种穿着戏服又袒胸露乳的恶俗之感。而澳门不这样,老城区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走在街道里,可能还会觉得澳门是如此的破烂,这些楼体墙面上雨水浸润后深浅不一黑白不分的情形,满眼看到的都是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
街道的拐角处有一座黄色的玫瑰堂,那座教堂真得看上去好暖心,就像看到都叫兽的感觉。它灵动而精致,恬静而不失庄重,不过教堂当时正在维修,所以只是一条走廊供游人进出,最精彩可能并没有展示出来。走着,走着,感觉有点口干,还是想喝点水。刚巧人流中出现了一个身穿古式衣服脑袋上又扣着一个黄澄澄的大榴莲的人,媳妇看着甚是喜欢,非要与人家合影,那小伙也很热情,急忙摆姿势配合。完事之后也不忘指给我们他家的榴莲冰淇淋店,哇,从来不知道榴莲可以做得如此精致呢,站在橱窗前,看的我俩眼瞪口呆。虽然价钱不菲,但我们还是买了,只是不好意思现在却回想不起它的样子了,只是还依然能感觉到很好吃。
再往前走,拐个弯,人头最多的地方便是大三巴了。三巴前,有着高高的台阶,每一层台阶上都摞满了人,无法想象小小的澳门竟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人,这一座残破的大三巴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记得英皇那位服务员说过,后面那条街上的人几乎都是去大三巴的,你们只需要跟着走就可以了。大三巴其实也曾经是一座雕刻精美的大教堂,只是时间沧桑,而今只剩下了这样一座建筑立面而已。牌坊上雕刻着神雕、狮子等宗教瑞兽,还有一些宗教人物,甚至还看到了一个骷髅架子。我不是信徒,不明白它到底雕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应该也与佛教、道教建筑中的图案一样,宣扬真善美这些正能量的。牌坊后面支撑着高大的铁架子,残存的半截墙体看上去应该还是传统的建筑工艺,三合土夯筑而成。而原先的教堂现在只剩下玻璃罩下的几段残迹,回廊里有历史上的大三巴的照片,风雨如斯,大三巴承托了太多澳门人乃至华夏人的思念,那里有“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的痛楚与孤苦,也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自信与豪迈。
站在大三巴前,顿时觉得自己甚是渺小。不过太阳真得太大了,看着一旁绿树荫翳的大炮台,心中充满了冲动。我们赶忙绕道前往山岗了,顿觉凉爽好多。但大三巴依然是这次澳门之行最难忘的一个场景,最震撼的一座建筑。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