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2013-11-25 09:02:05)
标签:

潢涌

黎氏大宗祠

东江

灰塑

大榕树

分类: 【天涯行者】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因工作需求,再次踏上了潢涌这片古老的土地,与上次的闲适相比,这次多了点匆忙,但却多了些了解。因为有与当地人的交流,这次走访显然收获的会更多一些。不过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也只能是看一下热闹,即哪栋楼建的漂亮,哪方灰塑精彩之类,至于其中的科学,对不起,不是搞这个的。

    整个村子因村前的潢涌河而得名,在村子的上水口是两江汇合之处,千百年的河水冲刷出一块肥美的沙洲,东江与潢涌水构成了整个村子外围的自然分野,而同时也滋养了村中千年不绝的文化底蕴。整座村子以祠堂为中心,祠堂也主要是靠前街一条线展开,围绕村子有开挖东南西北四条水涌,涌内可以摇橹,涌上有桥沟通两岸,古时桥很多,而今仅存两座古桥。碧水环村,池塘连片,榕荫如伞,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充满了诗情画意。

    位于村子前街东南角上的黎氏大宗祠是整座村子中心的中心,别看他偏于一隅,但却是全村最精华的风水所在地。这座祠堂也改变了人们一贯的岭南无宋代宗祠的看法,祠堂始建于南宋后期,整座祠堂前后三进院落,而中轴建筑并不在同一条线上,据专家实地测量,首进北偏西15度,中进北偏西17度,后进北偏西16度40分,从而构成了风水大师赖布衣所设计的三元不败的风水格局,整座建筑如同一只灵龟饮水,祠堂前河涌上左右各建一座码头,即为龟前足,中间立石为龟头。而整座祠堂即为龟背,栉次邻比的房屋瓦片构成一块块龟甲,并在祠堂后池塘边建有龟后足和龟尾。生动而活剥,充分显示古人对于祠堂所给予的厚望。祠堂总是村中最豪奢的地方,砖雕、石雕、灰塑、陶塑以及彩绘,惟妙惟肖,每一个角度都极尽考究,而作为总祠的黎氏大宗祠也就更加变本加厉。天井与连廊搭构而出的静谧空间,深远而安详。祠堂的排水也极其考究,虽然堂前便有河涌,但排水却不前流,而是汇流入祠堂后的池塘,当地人讲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前街曾是潢涌最主要的商业街,百年的药铺、怀古的理发店,一栋栋古老的临街木店门,楼下是商铺,楼上可住人,而今这样的店铺多以关门大吉了,只剩下岁月留下的沉静。店铺与祠堂之间的窄小街巷前,盖着一座座别致的小门楼,每一座门楼都会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也许这便是古时的里弄吧,也是编户管理的需要。房子多是砖木结构的,一般为三间两廊,天井与连廊构成了院落内的小气候。整个村落用专业术语称是梳状布局,这也是东莞古村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民居彼此相连,从外面看基本看不到房子的,只能看到一排排齐刷刷的屋顶,巷子一般都很窄,院落也是前低后高,巷子一般与主街垂直分布,间距相差不多,这种分布便与空气流通,在烈日炎炎之下造就丝丝凉意。当然村中也有一些洋楼仔,它们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富裕起来的潢涌人便在老屋的基础上盖起了一座座小洋楼,旋转的木楼梯,欧式的立柱窗花,以及彩色玻璃,无处不彰显着主人的富足。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潢涌除了整齐如一的街巷布局外,还有一个为人们称赞的是这里绵延不绝的文脉,据村志上记载,先后培养出8名进士,36名举人,数十名贡生,80多位秀才,可谓人才济济,也正是因为如此多达官的缘故,潢涌一直都是这一带的文化经济中心,到明清之际,成为东莞四大名乡之首。为了这份文脉的绵延,村子在上水口的位置建立了上文塔,在下水口的地方建立了下文塔,将文化牢牢锁在这方土地之上。

    绕村一周的河涌,古树成荫,每一座桥口都搭建着一座简易的小庙,庙中多祭祀的是土地公与土地婆,庙前燃烧的香塔每天都飘着袅袅的紫烟。河涌边相距不远便有大大小小的码头,依然熙熙攘攘的码头而今都平静了下来,斑驳的太阳落下来,明暗交错。间或可以看到有村妇在码头上捶洗衣物,而老人也多喜欢在大榕树下攀谈坐聊。昔日庄严的祠堂都成了老人活动中心,或唱戏,或搓麻将,闲适的很。

    村落中各个年代的建筑高低错落,新与旧交相辉映。毛主席时代的大会堂上依然镌刻着那个时代的语录,而古老的建筑则显得颓废老败。村中已经少有人住了,潢涌直到今日依然是东莞最富有的村落之一,前三甲。在古村的后面便是新村和工业区,道路宽阔,环境优美,广场、运动场、剧院应有尽有,村民全部入住高档的绿化公寓。站在公寓顶上,俯视这座古老的村中,有点苍茫的感觉,一时间我无法看清黎氏大宗祠的位置。不过河涌、池塘搭连而起的绿色田园真得美不胜收。虽然潢涌经济很芭比,但规划做得极好,生活与工业两不扰,尤其古村周边环境基本保持了原貌。良田翠竹,鱼塘莲花,相映成趣。

    “计族中有三十一世,计乡中有一十三坊,今日见花烛重逢,庆典举行良可纪;问老夫已九十五龄,问老妻已八十九岁,到此把荇觞再醮,人生欲得最为难”。这是民国十八年乡人为95岁的老人黎文耀所做的“花烛重逢”对联。其中不少温情,不少浪漫,也正是这千百年来古村所穿延的。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毛主席时代建筑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平面图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的老鸱吻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潢涌古建筑一览表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百岁牌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洋楼仔  黎林故居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莞邑风流】依旧,依旧——再访中堂潢涌宋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