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
浚县古城修于明代洪武年间,也是从此降州为县的。明清时期历代县令都对城池进行了修固,因此也留下了一句让浚县人很骄傲的话,“从南京到北京,比不过浚县城”。明代古城东南西北四门外先后建起了石拱桥,但奇怪的是,传到今天,人们只对西门外卫河上的云溪桥津津乐道,对它的考证也极多,更有“云溪燕语”成为古城八景之一。
其他三座石桥随着城墙的拆除,也日渐衰微了。北关石桥已无处可寻了,东关石桥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铺上了水泥,那时候还特意在石桥两边装上了青石栏杆,只是现在应该都不存在了。彼时东护城河是一条纤细的臭水沟,后来也填上了。而今东大街尽头最不平坦的一段便是东关石桥的所在了。据报道上月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开始了,不晓得这座石桥能否再见天日。
只有南关石桥还健在,桥下的护城河也健在,只是成了臭水坑和垃圾堆。南关石桥三孔石拱桥,桥体用青石砌成,桥下三个半圆形拱券立于桥墩之上,拱券除两侧券面采用单块券石横联砌筑外,均采用纵联式的拱券砌法,券面雕花卉图案。中间主券较大,两边侧券较小。桥身南北长15.8米,东西宽6.3米。桥面平缓,错缝横铺青条石,青石桥面自桥头抱鼓石向南延伸3米,向北延伸12.7米。桥面东西两边为栏板墙,栏板墙用兰砖垒砌,上铺青条石,两头各有抱鼓石1个,上雕狮子。现为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在介绍的时候,基本都介绍成建造年代不详。果然不清楚吗?其实不然,在嘉庆《浚县志》中“桥梁”部分便记录了这四门外的石桥,当然最详细的依然是云溪桥,因为当时的西门一代是浚县的经济命脉,卫运河的吞吐量在明清时期也是相当可观的,当时浚县辖下的李家道口仅凭着卫河上的一个码头,而成为享誉中原的中州四大商镇,由此可见当年卫河商务的繁忙,而西门也正是县城码头最为集中的地区,商业最为发达,因此漂亮的云溪桥自然也成了浚县的代言人,成为过路人可观可赏的精美桥梁,自然说道也就多了。《浚县志》中对另三座石桥是这样介绍的:“东关石桥、南关石桥、北关石桥,张志俱知县宁时镆建,乾隆年间知县王建元、吴学会相继重修”。“张志”即明末县令张肯堂所修的《浚县志》,而宁时镆虽我无法断定其是什么时候开始到浚县做县令,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但宁时镆在浚县还留有一方墨宝——《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碑文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1549年)春二月立石。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黎公即子贡,孔子徒弟,七十二贤之一,浚县是子贡故里,现在县城仍有翰林院、端家老宅、端家坑及黎公祠遗址等遗存。其墓在县城外东南东张庄,历代具有祭祀。但后来由于战乱,当地人怕坟茔保护不利,故意将墓碑移至附近另一座古墓前,宁时镆到任后,经过仔细考察,又将墓碑移回子贡墓前,并刻了这通碑以记此事。碑刻在万历二十二年二月,那至少宁时镆是在万历年间来浚县做知县的,在此期间修建了东门、南门、北门三门外的石桥。因此这三座石桥又是一奶同袍三兄弟,而今完好保存下来的只有南关石桥了。
南关石桥保存并不好,桥面已不平坦,坑洼的厉害,雕栏也多已破败,至少雕栏上的狮子、仙桃仍不减当年神韵。早年媒体曾报道过,石桥也维修过,但并无太大改观,尤其是周边环境。不知随着大运河申遗南门石桥周边环境是否会有所改善,作为浚县护城河的遗存,可以考虑建成一个供人休憩凭吊的公园。直到今天,南关石桥还以它龙种的身躯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行人车辆,它依然是县城南行的主要道路。这样一座四百余年的老石桥,希望能真得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对其好好保护。我本身并不是做桥梁的,对于各个朝代桥梁的样式、做工上的变化并不太清楚,但对于所有介绍均称南关石桥建造年代“不详”、“待考”的说法又表示不赞同,今偶读县志,看到这条信息,希望有助于有关专家、部门断代。
![谈浚县南关石桥的建造年代 谈浚县南关石桥的建造年代]()
拍于2012年春节
以下几张来自听涛的博文《运河边上的古城》


古桥中券上的兽头卷草纹


栏杆上残缺不全的狮子,但依然透露着灵动。
链接:县宝南关外石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