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传统古村落之鹤壁山城区大胡村:“小故宫”

标签:
李家大院孔子故宫浚县古村落 |
分类: 【网贝记】 |
李家大院
大胡村的村名与孔子有关
大胡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带领众弟子乘坐马车途经该村时,一群儿童在村口玩耍,他们用石块在道路中间垒起了一座“城堡”,孔子的弟子上前,告诉儿童把石头挪走,不要挡道,这些儿童玩兴正浓,不愿拆“城”,便反问道:“从来都是车让城,没有城让车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拆‘城’呢?”孔子无言以对。孔子不忍心让孩子们扫兴,便让随从调转马头绕道进村。进村后,孔子见了老人作揖问好,并对村里大人们说:“村口那群孩子在路上胡垒,我们不得不绕道进村。”
为了表达对圣人孔子的尊敬和爱戴,孔子离开后,当地人就把村庄命名为“胡垒村”,后又历经“大胡垒村”、“太极村”等名后,最后简称为“大胡村”。
后来,大胡村修建文化大院时,从村内大礼堂地基里挖出“乾隆年间重修胡垒村兴国寺碑记”的古碑,上面写着“始建于太和六年”。据村民介绍,以“太和”为年号的朝代有两个,一个是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另一个则是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即便以唐太和六年推断,大胡村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
尽显尊贵的“小故宫”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共有五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1500余间的庞大建筑群蔚为大观,一条李家胡同贯穿南北。
第三排楼院是明朝嘉靖工部尚书李遂故居——李尚书府。据史料记载,李遂原是汤阴人,他生前不仅是当地最显赫的人物,也是朝廷重臣。他生性耿直,60岁那年,由于不愿与官臣同流合污,便辞官退居大胡村,建造李尚书府。5年后李遂被起用,任工部尚书,75岁告老还乡,去世时享年83岁。
巍峨庄严的大门西侧有一排拴马石,“这都是前来拜访的宾客拴马的地方,可见古时李遂家中经常高朋满座。”村内文物义务保护小组成员李连河说。
院内高达20米的哨卫楼,是李遂亲自设计建造的防御楼。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是大院内最高的一座楼,“地下是深达数米的陷阱,财物放在地上几层内,其中地上一层的地面是活动地板,当外敌侵入一层室内,踩到活动地板上便掉入地下陷阱。”李连河说,因此这栋楼也被叫做“看家楼”。
大院最西面的一座奢华高贵的女儿楼,是李遂的孙女李枝用私房钱所建,“当时为建这座楼,一共用了18窑砖,石材全是用马车从浚县采集来的石头。”李连河说。女儿楼往东还有绣楼,是大家闺秀做针绣的小楼阁,登楼的石阶均三寸宽,“刚好符合古时女子的三寸小脚,男人们是上不去的。”李连河说。
女儿楼往东一排是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嵩县知县李塾故居,主楼和四周楼房联结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称为天井院,也称“四水归堂”,气势非凡。院内最独特建筑圆门,称为月亮门”。“因为太阳和月亮是圆的,所以做成圆的,太阳和月亮的光可以最大限度地照进来。”李连河说,圆门上方砖雕“宜风、宜雨、宜雪、宜晴”字样,给院落增添一份诗意。
院落一个紧挨一个,记者心中的震撼也一波赶着一波。每个庭院均设有哨位楼、仆人楼、柴院等,屋梁上的木雕、高墙上的砖雕、门头上的文字石雕等俯仰皆是,四梁八柱、花墙砖雕、楼檐陶兽等满墙遍地……处处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和尊贵。
历经四百余年的四口古井
从李尚书府大门走出,正前方一位村民弯着腰,一圈一圈地转动辘轳,不一会儿,一个水桶露出井口。身边的李连河说,这口井是李家大院的吃水井,距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走近古井,井台上古石斑驳,辘轳上满是陈年锈迹。井口往下10米处,井水清澈泛着白光。
“我曾见过很多古井,但能用的不多。”记者不禁赞叹道。李连河说:“这口井虽然能用,但是水不能吃了,村民都用水洗衣服。”
在李连河的指引下,记者在李家大院后面找到了两口水质依然清洌的古井。“它们背后有个神话故事。”李连河说,相传古时大旱之年,瘟疫四起,土地干裂,禾苗枯黄,有一天突然这两口古井光芒四射,巨龙从井中飞出,顿时井水喷出数丈之高,随之天空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天降喜雨,众生得救。
“古井地下水源旺盛,水质清纯绝佳,可治病强身,延年益寿。所以村民世代保护,保留至今,每年到此取水治病的人都有很多。”李连河说。
李家大院西南角还有一口古井,也是李家大院的吃水井,现在已枯竭,被两块大石封口。
长500余米、高6米的李家大岸
从李家大院南边缓缓流过的汤河,其两岸是用坚固的料石垒筑十八层而成,称为“李家大岸”。
村中老人告诉记者,传说古时此处有一龙洞,内卧一条巨龙,经常骚扰李家大院,祸害附近百姓,李氏家族于嘉靖十七年,用大铁锅扣住洞口,生石灰封堵,将巨龙牢牢堵在洞里,使其再不能兴风作浪。李家又耗资3000两白银,修筑了长500余米、高6米的十八层料石大岸。“从此之后,大岸镇住了龙妖,又使沿河两岸百姓免受洪水灾害。”一位姓王的村民告诉记者。
曾经繁华的后街
东西走向的后街位于李家大院北侧,曾是村中最古老、最繁华的一条街。
据史书记载,鹤山区鹤壁集已有上千年的采煤史,汤阴、濮阳、山东等周边地区前往拉煤的人络绎不绝,而后街便是他们往返的必经之道。在此吃饭、休息的拉煤人催生了后街的商业,后街发展至建市前,已是一条极其繁华的商业街。据年已七旬的村民李振河回忆,上世纪50年代,长约千米的后街热闹非凡,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客栈不下十家。
“建市后,山城区的红旗街逐渐替代了后街。”李振河说,到现在,昔日繁华的后街已逐渐被人冷落,两侧的商铺也逐渐改成民居,或被推倒重建了新房。
记者采访时看到,后街两侧已坐落了不少具有现代气息的民宅。偶见几栋老房子,虽蛛网遍布,但气势犹存,记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繁荣的商业气息。
“这是最早的百货大楼。”李振河的声音打断了记者的思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路北一扇破旧的木窗,“以前全市的人排队到这儿买东西,都是通过这扇窗户完成交易的。”李振河说。
保平安的老奶奶庙
看到老奶奶庙的第一眼,记者便被其恢宏气势所折服。该庙宇高达10余米,分两层,上为庙宇,下为洞涵。庙宇又分两家,南为关公祠,北为观音堂,装饰华丽,洞涵的墙壁上绘满了记述关羽故事的重彩壁画。
村民告诉记者,老奶奶庙原为关公祠,李遂喜爱关公性情,便组织村民建造关公祠,保护村民及拉煤人的平安。1996年该庙宇被定为鹤壁重点保护单位。
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公磨刀日,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的诞辰。“每年的这两天,这里香火特别旺盛。来自全省各地的香客都来此烧香拜佛。”村民李连河说,“尤其是关公磨刀日,村里还要为关公唱三天戏求雨水。”
节孝牌坊、善人碑成了村民心中的痛
“这是节孝牌坊的残碑。”村民李振河指着关公祠前的一些断裂的碑刻告诉记者。
李振河说,节孝牌坊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村民王张氏在丈夫死后,照顾老人,为老人送终,并将两个儿子抚养成才。当她殡天后,宣统皇帝听说了她的事迹,便下圣旨为王张氏修建节孝牌坊,纪念她守贞守孝之德。
该节孝牌坊原位于老奶奶庙北边,在上世纪被毁,采访时其所在处已是一片平地。“高10米,四块石碑做地基,上下三层,上边雕刻的花、兽、字都十分美观、精细。”李振河说。
“还有几百年的善人碑,被砸碎后现在连残片都找不着。”村民们心疼地说。
来源:淇河晨报,原题:大胡村:与孔子有关的千年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