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迁都背后大臣们的斗智斗勇

标签:
刘邦迁都张良永乐帝洛阳 |
分类: 【西汉风流】 |
小方读《汉书》之四十六
刘邦起兵打下了江山,部下的得力大将谋臣也多是山东之士,因此他们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而背负对乡土那段长长的思念。于是,他们选择了洛阳作为都城,并从历史上找到了将此地作为都城的理由。他们认为周朝曾在此定都,而国祚享八百之久;秦始皇都关内,仓促二世而亡,因此洛阳可为都城,而关内不可。
娄敬看出了这帮功臣们的心思,便向刘邦进言了汉不能与周比隆的原因。他认为关中是膏腴之地,天府之国,且地势险要,是天下的咽喉,“入关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京师是天下根本,跟太子一样,一旦定下来,是不允许更改的。在西汉之前每一个王朝、诸侯均有迁都,但早期的迁都(夏、商及更早)更多地是逐水草而居的结果,当然也有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而到了周尤其是东周,迁都往往是因为战乱而不得不迁,而且凡是那些非主动迁的诸侯国,一般来说国力和影响力都不太强,像卫国曾三四次迁都,但每一次迁都都跟国灭复建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汉之后,各朝也都有迁都之议,有的成功了,如南唐开国皇帝李昇将都城从扬州迁到了南京,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将都城从开封迁到了杭州,明永乐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清顺治帝将都城从沈阳迁到了北京等,但每一次成功迁都虽然具体历史背景不尽相同,但都与失败的迁都之议一样伴随着朝堂上不休的争辩。只不过这些成功的迁都均有一位更加强硬的帝王或者主事人来操盘而已。明代中后期动不动都有迁都之议,但每一次都伴随着喋血事件,可见京师之重。
面对娄敬的迁都之策,他直接说到了刘邦的软肋上去,刘邦很为难,不知所措,他很想照顾一下这帮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但更像让自己的江山永固,代代相传。而此时,老谋子张良发话了,他力推娄敬的迁都之策。我曾说过张良其实对刘邦一直算不上衷心,他心中有一个自己的帝国,他谋得江山自然也不是刘邦的。他同意娄敬的迁都之策,无非是想让刘邦在自己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都城,在一座废墟上兴建一座新都城,劳民伤财一把。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良得逞了。因为刘邦很听话,马上迁都了,在秦宫旧地重建了一座都城。但他始料不及的是,迁都关内的大汉却更加巩固了,百业渐渐兴盛起来,老百姓安居乐业,君臣坚持黄老思想,与民休息,因此张良在不无遗憾中走下了历史的圣坛,独自修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