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读《汉书》之三十九

江山打下来了,刘邦安然地坐在梦想已久的皇帝宝座上,以为这样便可以千秋万世的享福了。但很快残酷的现实就让他很头痛了。跟随他出生入死的那些将士们,都急迫地需要一个官职、爵位来慰劳,可这些总需要一个次序,该怎么排序,眼看着这帮人在朝堂上一个个面红耳赤你争我抢争功的样子,闹哄哄的朝堂一下子就让刘邦产生了反感。这哪里是帝国的朝堂呢,分明就是乡间的菜市场吗?
刘邦的苦恼,很快就被儒生们看穿了。陆贾提出了“新语”治国思想,而任何一种思想都是需要时日锤炼的,都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收到成效。朝堂依然乱糟糟的,“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也没有因此而头痛少一些。这时,叔孙通站出来了,他为刘邦出了一个好计策,他说:皇帝啊,你看这样子怎么能行呢?我为你制定一套礼仪制度吧,“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一定会药到病除的。高祖很高兴,于是让叔孙通负责此事,叔孙通率领大批鲁生研习了一个多月,觉得差不多了,便让刘邦观礼,之后让群臣练习。
十月,长乐宫建成,刘邦端坐在新落成的宫殿里等候着群臣的朝贺,往日如开水一般沸腾的朝堂不见了,肃穆威严,伞盖仪仗,文东武西,“无敢喧哗失礼者”。这已经是汉七年的事情了。此时此刻,刘邦心中乐开了花,眼前这一幕他似曾相识,当年秦始皇出巡的仪仗让他生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奇想,而今天梦想总算走进了现实,“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这应该是叔孙通为大汉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了,他为汉礼定下了基准。其实叔孙通后面所做的事情,也都无非是为了捍卫这个“礼”。刘邦要废刘盈而立刘如意,他耿直直谏,“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戏”!而对于汉惠帝在通往宗庙的路上建复道,让老百姓通行之事,其实也不过是为了突出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叔孙通的礼,不是古礼,他也不需要那么费劲的去访寻古礼,主要还是秦礼。他说“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也”。他是一个很圆通的人,也可以说是狡猾。从秦二世的博士,到项羽、怀王帐下,再到最后成功投身刘邦麾下,无处不体现着这个人的狡猾与变通,且他也正是因“知当世务”而闻名当时的。为了立身刘邦麾下,他脱去了儒服,改穿楚服。叔孙通的“谀”也让世人很不看好,但无论是阿谀奉承还是制礼直谏,其实不过是他追求儒的一种折中。他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他的理想,只不过在实现理想的途中多了些变通而已。儒服如同和尚穿僧衣,道士着道袍一样,是一个儒生的标志。但就如宋丹丹与赵本山的那个《钟点工》的小品中说的那样:“小样儿,你以为脱掉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衣服不过是一层外化的道具而已,只要道具之下的本心依然如我这才是最重要的。叔孙通面谀秦二世,虽然获得博士赏赐,但并没有在秦朝堂上安富尊荣;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刘邦体会到了当皇帝的尊贵,可见他的礼有取宠媚俗之嫌,但任何一种礼不都是为了将人们框限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吗?制度最终是要落实到实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结构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这就说明叔孙通找到了其中的法门。身处乱世,他深知道大汉需要什么样的礼仪制度,也明白秦王朝礼仪的不足。作为一介大儒,当然对于古礼也是有研究的,因此他制定了一个更加切实的礼仪制度付诸实施,这是他的聪明。
其实,叔孙通一边在捍卫着礼,一边也在变通着礼,他原本就是一个很机变的人。惠帝建复道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了。礼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皇家威仪,是为了让这个社会三教九流的人安于本分。他在指出惠帝失策的同时,也在捍卫皇家的荣贵,于他处另建原庙。这种明目张胆为皇帝掩饰过错的行为,虽然为后人诟病,其实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不管后人怎么评说叔孙通其人,他所制定的汉礼确实成了后代奉之的圭臬。虽历朝都有变通,其实说白了,所谓的变通也不是“依世、谐俗、取宠”而已。礼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它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2012.03.27 中午 13: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