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濞或许是官逼民反

(2012-06-29 12:46:13)
标签:

汉书

刘濞

七国之乱

窦漪房

汉文帝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二十七

刘濞或许是官逼民反

吴王刘濞领头所引起的七国之乱可谓给大汉早起的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这场战乱的导火索却是从汉文帝使其开始的。刘濞的太子在长安陪读皇太子博,结果吴太子师徒蛮横无礼,皇太子博一怒之下就将吴太子给杀死了。其实这里我有一个小疑问,皇太子博是何人?汉文帝登基后不是立得窦漪房的儿子也是他的长子刘启为皇太子么?这个皇太子博好像不是刘启,那他是谁?还是说是史书记载有误,博只是皇子而已。反正博杀吴太子后,汉文帝将吴太子的尸首送到了吴国,不晓得是否对自己这个儿子做什么处理,应该是没有,反正刘濞很生气,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于是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并从此称病不朝。汉文帝也不太会办事,不管怎么样,这件事上是自己的儿子做的有些过火了,吴太子再失礼,也罪不至死,但他不仅不处理自己的儿子,还责问吴王因何不朝,几次三番,怎么不使得吴王伤心呢?虽然最后文帝听从了大臣的计策,赐刘濞几杖,准许其可以不来朝。但过节已经做下了。

吴国很有钱,西有豫章铜山巨矿,可以铸钱,东有煮海为盐之便,百姓无赋。加上刘濞的治国才能,颇得吴国民众用户,因此吴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吴国的富足逐渐让坐在长安的皇帝不能静心了,尤其是一些一天到晚想着升官加爵的野心家,终于嗅到了一点气味儿当然不会错过。太子家令晁错就是这么一个人,每每在文帝驾前说吴国太富了,如此下去,尾大不掉,必须要削弱之类的话,还好文帝终有愧疚之心,不忍惩罚。而驻京的吴国大臣一定将这些消息及时返回了吴国,吴王自然会有些恐慌,而加强自己的实力就是必然的了。等到汉景帝登基了,晁错作为家臣也终于成了御史大夫,急忙上书了其削弱诸侯国的奏章。从景帝三年冬开始,楚国、赵国、胶西国都被削弱,拿下了几个诸侯王,晁错有些欣欣然,于是削吴立刻上马了。刘濞也不是傻子,看着兄弟诸侯先后被拿下马,他很清楚其实这场战争的目标是自己的吴国。而对于晁错和景帝是,这场战争胜利之后,吴国的富足将成为中央王朝的一部分,不再是吴国独有,且也可以成为晁错等升官发家的跳板。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了,吴王联合了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等诸侯王,火势蔓延开来,基本大汉的东部和南部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北边的匈奴,南边的越闽也都参与这场战乱。战乱之初景帝没有得到多大便宜,吴国联军站着上锋,但随着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等大将的出击,再加上政治上的恩威并是,统一战线也开始有了破裂,逐渐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杀死了晁错,这场战争的策划者。恩封吴王,景帝也许想着这样可以挽回一些,也许只是一时之策,想借机杀死刘濞。但吴王很明白,清楚自己现在做的是什么事情,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轻易被赦免呢?就算一时死不了,但日后脑袋天天都是寄存在脖子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长安的狗皇帝给拿去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使臣自称东帝。但随着战争的发展,联军也不断被削弱,不少诸侯国退出了这场战争,或者成了中央王朝的刀下鬼。刘濞战事也一再失利,败走东越。但东越此时已经转投了中央政府,于是东越趁机杀死了吴王。

这场仅仅三个月的战祸,是中央政府羡慕嫉妒恨的结果,更是晁错等一干野心家一心制造出来的。吴国虽富足,虽因吴太子被杀事件而与中央有隙,但并不能表明就有了造反之心。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即所谓的“为国远虑”,而置百姓生死不顾,这是政治家常用的伎俩。明明是为了自己捞资本,还有扣上为苍生长远发展考虑的伟大帽子。“祸反及身”的晁错当为一例。而吴王刘濞的香火却一直绵延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扬州邗沟大王庙内,刘濞正襟危坐,而那座庙前的楹联更表明了人们对刘濞的爱怜: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

                                                  —— 2012-2-5 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