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松山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桃花,骑着车在花海中换了前行,桃花源将是我们的目的地。但说实话,桃花源里的桃花远没有路上的风景更好看些,因此风景还是在路上,不要把风景都压码到最后。
桃花源里住着位月老,他温和的站在姻缘树下,手持姻缘簿,两旁的树都已经系满了红绸带,比山谷里的桃花还要鲜艳。作为一个十足的剩男,朋友也推我去看看那姻缘簿上到底有没有我的名字,努努力求求老先生给拉个红线。其实这也是俺心里想的,索性上台去跟月老商量商量,看看今年的桃花运如何。
当然桃源里总有一些让人不爽的事情,西装革履的帅哥、身姿婀娜的大姨,摘花掐柳,更有甚者把桃花疯狂摇落一地。一看这就不是惜花之人,灼灼桃花,原本就没有几日的风光,还如此作践。

桃花一直都是中国人非常欣赏的一种花,其在古代诗文中的出现率一点都不次于四君子。早在诗经中便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赞美,桃花也成为新嫁娘的代言词。到了陶渊明误入桃源深处,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桃花更成了一派太平的象征。“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想想如此唯美的画面,心都是醉的。

桃花虽然一直都与美的事物紧密相连,但毕竟桃花花期较短,匆匆别却春风,落入尘泥。于是,古人说及桃花又总有一种油然的悲惋在其中。“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是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刘郎情结成了古人桃花情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唐代另一位颂桃大家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成为千古绝唱,而其中的悲惋之情也不可言表。
明代末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酷爱桃花,他的《桃花仙人诗》,自负而洒脱,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就深得唐伯虎壶奥,一首悲悲切切的《桃花行》打动了无数红迷的心。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也许美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也都是转瞬即逝的。这就是古人说的“花开易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地哲学吧。好的东西总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付出过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否则只会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桃花源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