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汉的“封建”到底是什么样子?

(2012-02-08 08:41:55)
标签:

汉书

西汉

封建社会

刘邦

吕后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十六

封建社会,这是现在的教科书上这么概括自战国以来的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词汇。其实这个词不是国产的,而是移植于欧洲中世纪的产物。虽然古代中国早就出现了“封建”这个词汇,但此“封建”非彼“封建”。当初一大批所谓的唯物史观的史学大家为了中西合璧,强拉硬拽的给中国找了一个符合欧洲中世纪社会状态的封建社会。可两者就是不一样,所以到今天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史学界都很难统一口径,只能拿官方来高人一等的一锤定音。

《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和《王子侯表》讲得就是西汉的封建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是中国的封建,跟欧洲没有关系。这种封建源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将京畿之外的广大土地分封给功臣宗族,从而实现“介人惟藩,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亲亲贤贤,深根固本。

但是自从秦始皇一统江山后,这种封建制被打断了,他推行郡县制。这样给以后的王朝就开始在郡县和分封两种制度中纠缠,当然基本都是两手政策,都采用,都加以管制。

西汉也一样,鉴于秦二代而亡,刘邦及众大臣认为是秦朝实行了“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的制度,于是总结历史,觉得还是西周的分封制度好啊。于是,一下子蹦出了一大批的异姓王和诸侯王,诺大的一个大汉江山里又如同繁星闪烁一般的出现了大量的小独立王国。刘邦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是觉得这样可以使自己江山稳固,其实还有一个拉拢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异姓王而言,他们都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过来的,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大半辈子了,也该给点好处让他们滋润一下了。

可是,很不幸,所有的帝王都犯一样的毛病,这异姓王多了吧,就有点睡不着觉了。到底是外姓人,跟自己不是一个老祖宗生的啊,同床异梦怎么办,万一他们一不高兴了,黄袍加身怎么整。想来想去,不行,上阵还得是父子兵才可靠些。于是,大肆分封诸侯王,让自己家的孩子去各地做国王,以达到均衡实力。

兔死狗烹,刘邦很快就反悔封了那么多异姓王了,于是百般的找茬儿,终于将那些异姓王一一铲除了。天下都让姓刘的王爷占据了,可以安枕无忧了。可惜啊,他死的太早了。吕后称制,大肆打压杀害刘氏王爷,分封吕氏一门,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人好办事。在这个时候,刘氏诸王的确起到了“藩”的作用,在倒吕的过程中,像刘章等表现突出。但好总是一时的,“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七国之乱让汉初饱受了分封之苦。于是,文帝一上朝,诸侯王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文帝用贾谊的计谋分了齐赵,景帝用晁错的计谋削平了吴楚,武帝推行主父偃的推恩令,天下诸侯,“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诸侯王成了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有贼心可是没有成贼的机会了。

历代帝王基本都是这样子,异姓王得以大量增多,一定是这个王朝初建或者多灾多难之时,它需要依靠异姓来稳固江山,拉拢人心。而一旦江山坐稳了,同姓诸侯王就可以大封,而异姓王则会越来越受到打击。但同时秦代的郡县制则不断发展,规范化,成为了千年大制。分封制则则被纳入到郡县制度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