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昭帝

标签:
汉昭帝李德裕吕后刘彻霍光 |
分类: 【西汉风流】 |
小方读《汉书》之十
晚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曾称赞汉昭帝,“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班固在《昭帝本纪·赞》中也盛赞了昭帝的至明,并对其在政期间能够因时制宜的调整相关政策表示了高度赞赏。
但说实话,在读该本纪之前,我对汉昭帝却知之甚少,与他的父辈们比起来,他显得暗淡多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历史书中,都会把从刘邦到刘彻五位皇帝(加一个吕后)描述很多,但对于这个大汉的盛世——昭宣中兴很少提及,也许到了这个时候,史学家的视野不再是关注帝王,而是关注权臣和后党、阉党了。
昭帝即位的时候才八岁,刚懂事的小屁孩儿,在一点预料都没有的情况下,迷糊糊的登上了皇帝位,武帝遗嘱霍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四人宫廷辅佐幼弟,但很快这四人变分化了,大汉的最高权力很快归于霍光,而与之相左的上官桀和桑弘羊开始酝酿一次阴谋。
上官桀是汉昭帝皇后的爷爷,再加上长公主和燕王刘旦,可谓是强强联合了,在很多人看来都应该是胜券在握了。但就是这么硬的一个集团,却被一个小孩子一下子识破,果断地作出决定:“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僭毁者,坐之。”并很快诏告天下这场阴谋的真相,并对参与者予以严惩。才十四岁的孩子,行动却如此果敢迅雷不及掩耳,可见汉昭帝的确聪明。且不说这场公案是否真如诏令所言,霍光这个人是否真的没有专权乱政之嫌,面对顾命大臣内讧,他能如此淡然果断的判断出自己应该依靠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不过一个孩子,虽然贵为皇帝,那又能怎么样呢?霍光有没有乱政在刘贺被废事件中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汉昭帝明白选择霍光等于选择了大汉军队,大将军啊,军权在握,就像后来武则天、李治无奈之时也是选择了司空大人一样,有军队的支持,就不会害怕江山倒掉。后世人多认为是汉昭帝用人不疑,但上官桀与桑弘羊本身也是顾命大臣,也是“先帝所属”,难道就不是忠臣了吗?
汉昭帝选择了霍光,却给了自己一个做明君的机会,也还给大汉一个盛世。经历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大汉已经成了一个空囊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时代的制度也已经时过境迁了,但桑弘羊等显然是保守派,依然主张延续汉武帝时代的寿命,这显然不合时宜。还是霍光有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目光,能够察觉时代的变迁差异,“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与匈奴和亲保持国境安全,举贤良查民情,可谓政治清和,百姓安居乐业。
选择,每天都在面对,该怎么选,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样子,自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有一个例子,关于上官仪的死,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他明明知道唐高宗是一种徘徊犹豫的状态,对武则天还有很深感情,却英勇地起草了废后诏书,并在朝堂上如此如此,结果招来满门抄斩,他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在现实里,理想必须是分步骤的,没有一步一步的台阶,理想就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一个看不清现实的人,根本就不配谈理想。理想只会成为一把自杀的匕首,让自己倒在血泊之中。不是每一个死的人都是烈士,也不是每一个死的人都能名垂青史。
读史散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