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祖刘邦晚年因何制造了兔死狗烹的政坛惨剧?

(2011-10-26 12:38:21)
标签:

刘邦

项羽

汉书

诸葛亮

秦始皇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二

荒诞历史:刘邦之子给吕后的闺女当了儿子(图)

 刘邦是有羡慕君王的生活,但至于这个君王如何,管多大地方,似乎刚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打算,所以当项羽在兵败之时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时候,刘邦还是很开心的准备引兵西去,做自己的快活皇帝去。他心中的皇帝是像秦始皇一样的威武,有那么豪华壮观的仪仗,可以锦衣玉食,可以网罗天下美女,可以住在奢华的宫殿里。所以他一进咸阳就想住到秦宫的温柔乡里去。

但刘邦毕竟是刘邦。有句话说“刘项从来不读书”,但刘邦身边却网罗了大批的文人墨客,成为一个庞大的智囊群,在刘邦的发家大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个智囊群,刘邦很难成就多么光辉的伟业,可能他也只是像陈涉一样的昙花一现,穿着帝王衣意乱神迷的丢了自己的脑袋。刘邦知道如何用文人,文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而项羽不知道,他只知道杀人烹人,所以当刘邦当众宣读项羽九宗大罪的时候,他有些恼羞成怒,但却没有去细细想想构成这些罪的本因。项羽的败,其实只有一个字就是傲。力拔山兮气盖世,谁能抵挡啊。刘邦不过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已,可能流里流气有点小无赖。项羽从来都不曾把他放在心上,而对天下共起的其他豪强,他更是不曾看上眼,他心中眼里只有自己,觉得这天下只有自己坐了才是最合理。因此他恼恨是刘邦首先兵进了咸阳,迁贬楚义帝,并最后杀死他自立为王。同时对自己身边的谋臣的建议一点都不放在心上,算盘总是自己心头那一盘,他忘记了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群众的力量是海大的。他是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到了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死亡之路的。而相比之下,刘邦就很会收买人心了,为义帝发丧而兵发项羽,为项羽发丧而收复天下人心。

然而做了皇帝之后的刘邦,似乎渐渐忘记了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当他与群臣议论自己如何得天下之时,他盛赞了他的这帮智囊。虽然他在位后,也在极力的减赋亲民,但他却渐渐地开始不相信别人,也许随着身边的功臣们一个个先后开始反叛,他开始不再相信别人,“柏人”一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我们不再相信身边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那帮哥们儿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死胡同,在这条胡同里,充满了黑暗和孤独,那种感觉犹如千年之后女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自闭的空间里只有自己跟自己对话,而不再听到别人的声音,更不要说去发掘别人的优点了,相反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别人在对自己不利。因此当刘邦在家乡唱起《大风歌》的时候,他痛哭流涕。并不是他锦衣还乡了,而是他孤立了,无缘了,身边那些曾经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一个个叛他而去了,虽然他在对抗的过程中取胜了,但心里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刘邦的晚年有点神话的感觉,他有相人的本事,看到刘濞便知他五十年后一定会谋反,而对身后的宰相人选的安排更有些谶言的感觉。虽然临死的时候交代一下身后事,这些人又都是他打江山时积累下的干将,对他们也都了解很深了,但被班固那么一写,似乎一下子便了味儿。

刘邦能够从一介小民成就一番帝业,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他知人善任,并用人不疑。而他晚年的败则也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的,当他习惯了别人喊他皇帝的时候,他已经有些飘飘忽忽的感觉了。胜利的喜悦让他轻易地兵出匈奴,结果可谓说赔了女儿又折兵。而对那些功臣的越来越多的信任也让自己陷入了越来越多的痛苦之中。

 

读史散记系列:

    南宫万                               《左传》初识

    读史散记之一:说寡                   读史散记之二:马融

    读史散记之三:两个“遍天下”         读史散记之四:尧帝

    读史散记之五:舜帝之位               读史散记之六:魏太武帝灭佛

    读史散记之七:迁之于固               马殷何许人

    读史散记之八:“杯酒释兵权”的潜台词

    小方读《汉书》:《高祖本纪》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