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老师要搬家了,所以提前几天就给我们几个入室弟子打招呼今天去帮忙装书。一大早就爬起来了,吃了饭,三个人就往老师家走,难得有机会欣赏一下早晨上班时间段的沈阳城。小东门口已经开始堵车了,从这里到天桥至少也有三四百米了,这些蜗在四个轮子里的人们嘟嘟地急切地瞪着眼睛,可惜成效不大,大家都一样,于是成效也就降低了。
见缝插针,是我们在沈阳多年的过路经验,在来往的车流里,瞅准时机,就可以飞快地穿过马路,颇有一番胜利感的回首看看路上的车们:呵呵,看来还是哥这两条腿儿快!黄河北大街大厦附近更是堵得死去活来的,不少私家车干脆在人行道上横冲直闯,为了抢一点时间,几乎都拿出了玩命儿的精神。走在这条路上,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特别害怕身后突然闯出来一辆车,都听不到声音,就与你擦肩而过。沈阳这些年也在道路方面做了不少的功课,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现象反倒是愈演愈烈了。
一拐弯就到老师家了。老师很高兴我们几个入室弟子都如约来当义工,箱子是我们昨天从学校超市、干果店和废品站里搜集来的,不过今天老师一见我们就说:可能这些箱子不够用啊。闲话了几句,就书归正传了。因为书房有两个,我们也分为两组。现将拆开的箱子重新粘起来,真是一切都是熟能生巧的,这种技术活儿也必须干两次之后才能有所飞跃,以至于到后来她们都说我可以业余干包装去了。
书可真够多的,什么哲学的、科技的、档案的、文化的,躲在一个个暗紫色的书橱中,有的书看上去很久都没有人翻动过了,就像学校图书馆里的书架一样,尘土沾满了书架。不过那些经常翻阅的,则依然标留着读者的痕迹,散在书桌上的书稿依然还透着作者的学者精神和知识的深邃。笑呵呵的弥勒佛就坐在书架的最上方,白白的,看着这位布袋和尚就特别的开心,他居然是如此的亲民啊。
书一点一点被装起来,然后粘上胶带挪出去,摞起来。果然箱子不够用了,老师开玩笑地说:看来你们对困难的预测不够啊!对知识的重量把握不够!老师的笑永远是很有标志的,他特别像个小孩儿,很天真,很直率。知识的重量?对啊,学富五车,才过子建的知识内涵到底有多重呢?是这满满的书橱么,还是这一摞一摞的箱子呢?是那一张张载满功名荣誉的证书奖状,还是一个个位极人臣的地位和权势呢?
想想当年的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对知识的孜孜以求,那是何等的感人啊。而今天呢,自云知识型的社会正在形成的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还会在床头上放一本书,忙里偷闲充点儿电(当然不是那种被逼无奈的充电)呢?记得一位室友在山洞里憋了一周后重新回到了尘世,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书店里去,但他不是去看书的,而是去看所谓的知识女性。但令他可惜的是,居然没有发现知识女性。这应该是一种知识的悲哀吧。在滋养了中国五千年之后的今天,知识显然不再成为人们的宠儿。
要把那些白纸黑字全部“吃”到自己肚子里,那需要付出太多地辛苦了,头悬梁锥刺骨,太疼了。对于今天这个现实的世界而言,多少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一切都需要快捷,捷径。考研有领航,考公务员有华图,做毕业论文都有枪手,一切都以结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途经已经不再重要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实际重量也就被忽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