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月读书吧

(2010-09-07 12:02:14)
标签:

泉州

当下的力量

费孝通

上海

后汉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文化

分类: 【书蠹记】

1、《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编写组:《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文物出版社,1982

2、[德]埃克哈特·托利:《修炼当下的力量》,张德芬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刘豪兴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人文世界拆开来看,每一个成分都是社会中的个人凭其天生的资质创造出来,日积月累,一代代人在与自然打交道中形成的。这些创新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就进入人文世界的内涵,不再属于任何的个体了。这就是我们应当深入理解的文化社会性。

                             —— P234《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4、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大学出版,2004

5、束世澂:《后汉书选》,中华书局,2009

6、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7

    P46《中国的兵》    列国并立时,每国都是一个有机体的坚强体系,天下一统之后临时尚可勉强维持,但不久就成了一盘散沙,永未变成一个大的有机体。这样的民族是任何内部野心家或外来野心族的战利品,决难自立自主,自己的命运总不操在自己手里。

    P55 《中国的兵》注86     一般的说来,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中国二千年来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的文德的产物。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文弱的个人与文弱的社会难以有坦白光明的风度,只知使用心机;虚伪,欺诈,不彻底的空气支配一切,使一切都无办法。中国兵制的破裂与整个文化的不

健全其实是同一件事。

    P118《无兵的文化》    由外部的情形来讲,气候的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内侵是中国朝代更换的主要原因。大地上的气候似乎是潮湿期与干燥期轮流当位。潮湿期农产比较丰裕,生活易于维持,世界上各个民族间不致有惊人的变动。干燥期间土著地带因出产减少,民生日困。并且经过相当长的潮湿期与太平世之后,人口往往已达到饱和状态,农收丰裕已难维生,气候若再忽然干燥,各地就立刻要大闹饥荒。所以内在的因素已使土著地带趋向混乱。同时沙漠或半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因气候骤变,生活更难维持;牛羊大批的饿死,寄生的人类也就随着成了饿殍。游牧民族在平时已很羡嫉土著地带的优裕生活,到了非常时期当然要大批地冲入他们心目中的乐国。古今来中国的一部或全部被西北或东北的外族征服,几乎都在大地气候的干燥时期。这绝不是偶然的事。

    P141《中国文化的两周》     第一周,由最初至西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大致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外来的血统与文化没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周的中国可称为古典的中国。第二周,由西元383年至今日,是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的佛教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第二周的中国已不是当初纯华夏族的古典中/(P142)国,而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一个综合的中国。

    第一周:1 封建时代(西元前1200-前771年)

            2 春秋时代(前770-前473年)

            3 战国时代(前473-前221年)

            4 帝国时代(前221-西元88年)

            5 帝国衰亡与古典文化没落时代(88-383年)

    第二周:1 南北朝、隋、唐、五代(383-960)

            2 宋代(960-1279)

            3 元明(1279-1528)

            4 晚明盛清(1528-1839)

            5 清末中华民国(1839年以下)

    P154 历史上的平淡时代可以拉得很长,但光荣的时代却没有能够持久的。

    P180《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新生”一词含意甚广,但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武德”。

    P226-148《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7、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2004

8、(澳)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徐克谦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9、姜义华、瞿东林等:《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酒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