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宝刚:从史志目录所录道家文献看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2010-09-01 10:08:58)
标签:

道家

艺文志

汉书

隋书

经籍志

新唐书

黄帝

老子

鶡冠子

魏征

郭店

欧阳修

分类: 【网贝记】

来源:简帛研究

摘要:据《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可知,在周秦两汉时期,道家内部派别至少有三十七家之多;汉武帝以后众多道家新作的问世表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不能阻止道家思想的发展。《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表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是黄老学衰落,大量道家典籍失传;另一方面,老庄学兴盛,注解《老子》、《庄子》的作品大量增加。从《隋志》到新旧《唐志》道家文献的著录情况看,这一阶段《老子》一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极盛时期,不但出现了被冠以“玄元皇帝”字眼的注《老》著作,而且冠以老子或老君之名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附会《老子》作品也大量出现。

关键词:道家文献;《汉志》;《隋志》;新旧《唐志》;学术发展

 

从史志目录所录道家文献看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以《汉志》、《隋志》、新旧《唐志》为考察对象

 

 

 

史志目录是指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出现最早,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史志目录以记录一代或某一历史时期藏书之盛为目的,因此通过对史志目录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某一代或某一时期藏书之概貌,可以查找某一学术领域之著作,也可考知某一著作存佚之概况,并可据其推知某一学术发展之兴衰。[1]P170本文拟通过对《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在后世《隋志》、《旧唐志》、《新唐志》中的著录情况进行考察,旨在探索从班固到欧阳修这一历史时期《汉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存佚、发展和演变,以及这一时期道家学术发展的概况。

一、从《汉志》所录道家文献看周秦两汉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共“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这是将《太公》、《谋》、《言》、《兵》合为一家,将《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合为一家,故得三十七家。[2]P768769从《汉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信息:其一,在刘向父子之前,或许在周秦时期,道家内部就存在许多派别。刘歆著录三十七家应是其所见之书,实际存在的派别应该多于此数。其二,《老子》一书在周秦两汉时期不但已经广泛流传和被征引,而且有众多注家。刘歆著录了包括其父刘向《说老子》的《老子》经、传、说共四家,实际注家也应不止此数。《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三种,其成书时间,应在司马迁之后,刘向、刘歆之前。[3]P4649其三,刘歆之前,在受关注方面《老子》并非一枝独秀,尚有《太公》类和《黄帝》类堪与《老子》并列。而后世与《老子》并称的《庄子》此时尚未引起学界的更多注意,除其本书外无一注家著录就是明证。其四,著录的汉时问世的道家著作有汉武帝时齐人所作的《捷子》二篇,楚人所作的《曹羽》二篇,和不知作者的《郎中婴齐》十二篇,蜀人所作的《臣君子》二篇,西汉末期刘向的《说老子》,及“近世,不知作者”的《道家言》二篇。如此众多的道家新作问世,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不能阻止道家思想的发展。

但从《汉志》所录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疑点:第一,刘歆《七略》虽无“互著”、“别裁”之字眼,但已经有“互著”、“别裁”之方法。存于《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解老》、《喻老》,应属于《老子》传、说、解一类解说性文字,刘歆为何不将其从法家类裁出著录于此道家类?第二,正如后世学者所争论的那样,如果《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于汉文帝时期,且为汉文帝所宗,应当在宫廷流行,也会推行至各地。如此,刘歆不会不见,可他为何不著录《老子河上公章句》而著录了《道家言》一类影响不大的书?

二、从《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看汉唐之间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在后来的史志目录中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许多道家典籍已经失传,故《隋志》不录,如《伊尹》、《太公》《谋》《言》《兵》、《辛甲》、《蜎子》、《关尹子》、《老成子》、《长卢子》、《王狄子》、《公子牟》、《田子》、《老莱子》、《黔娄子》、《宫孙子》、《周训》、《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孙子》[①]、《捷子》、《曹羽》、《郎中婴齐》、《臣君子》、《郑长者》、《楚子》、《道家言》等。[4]P10001003这些道家文献的佚失,大概是其思想理论浅陋所致。[②]另一方面,《管子》一书,由《汉志》道家类八十六篇转而变为《隋志》法家类十九卷。[4]P1003类的转移反映了著者收录标准的差异,而篇卷数的变化说明了书籍抄写载体的演变。汉以前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以篇记数;隋时已经广泛使用纸质材料,以卷记数。

《汉志》所载道家文献在《隋志》道家类中仅存以下六家:《鬻子》二十二篇转而为一卷;《文子》九篇转而为十二卷;《鶡冠子》一篇转而为三卷。[③]《列子》八篇为八卷,[④]注云:“郑之隐人列御寇撰,东晋光禄勋张湛注。” 《列子》一书开始出现了注家。对于《老子》,《汉志》所录四家传、说亡佚而本经尚存,《隋志》著录《老子》注、音、指归、指趣、义纲、义疏、讲疏、节解、章门等多达十七家,说明《老子》一书,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依然是学统甚至政统关注的焦点。《汉志》不录的《河上公注》和《严遵注》在《隋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其被关注的情况大有改变。前已提及,《庄子》在刘歆前无一注家著录,但到《隋志》时,《庄子》注、音、杂音、音义、讲疏、句义、论等突然出现了十六家之多;另外,《庄子》五十二篇也转为二十卷、十六卷、三十卷三种。《庄子》书出现这些变化,原因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魏晋士人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中,他们由原来关注政治转而关注人生,从《庄子》书中寻求精神寄托。而《汉志》中所录堪与《老子》并称的《太公》类、《黄帝》类已失传。

从《汉志》到《隋志》,道家文献著录情况的变化不但说明了学术关注焦点的转移,如黄老学衰落,老庄学兴盛,[⑤]而且说明了当时旧的书籍散佚多,新的书籍增加也多。同时我们也看到《列子》开始受到关注,有了张湛注;但《鬻子》、《文子》、《鶡冠子》均尚未见注家。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以九五之尊开始注解《老子》、《庄子》。如:梁简文帝撰《老子私记》十卷;《庄子讲疏》十卷,注云:“本十二卷,今阙。”梁武帝撰《老子讲疏》六卷。[4]P10011002佛家子弟屏弃门户之见,开始注释《老子》,如释惠琳、释惠严分别撰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释惠观有《老子义疏》一卷。[4]P10001001

三、从《隋志》到新旧《唐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看隋唐期间道家学术发展概况

从《隋志》到《旧唐书·经籍志》,首先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旧唐志》不录《鬻子》。但《文子》、《列子》、《鶡冠子》等三家的卷数和注家情况没有变化。《老子》的注家从《隋志》十七家增至《旧唐志》六十一家,增幅极大;《庄子》注家由原来的十六家增至十七家,增幅不高。[5]P20262030此时的《老子》、《庄子》各注家既有亡佚也有新增,总体情况决非原貌。

此时《老子》一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极盛时期,被冠以“玄元皇帝”的字眼,如“《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二卷,杨上器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十卷,尹父操撰。”这是李唐王朝尊道的体现。冠以老子或老君之名而实际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附会作品大量出现,如“《老子西升经》一卷,《老子黄庭经》一卷,《老子探真经》一卷,《老君科律》一卷,《老子宣时诫》一卷,《老子入室经》一卷,《老子华盖观天诀》一卷,《老子消水经》一卷,《老子神策百二十条经》一卷”。著名的佛教徒鸠摩罗什注《老子》二卷收录于此,影响较大。[5]P20272028

上已言及,《汉志》有《鬻子》,《隋志》也载,但《旧唐志》不录,而《新唐志》又见,[6]P1514不知何故?且此时始有注解《鬻子》书著录:“逄行珪注《鬻子》一卷”,自注云“郑县尉”, [6]P1517大概是说逄行珪为郑县尉。《文子》有两注家:一是“徐灵府注《文子》十二卷”,一是“李暹训注《文子》十二卷”。 [6]P1518这说明《文子》开始引起学界注意。《列子》和《鶡冠子》的情况如旧。《老子》注家六十五家,《庄子》注家二十四家,都有所增加。

《旧唐志》、《新唐志》之著录,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旧唐志》著录了“《道德经》三卷,《略论》三卷,杨上善撰。”[5]P2028《新唐志》也著录了“杨上善《道德经》三卷,《略论》三卷”。 [6]P1517《老子》三卷,他书不多见。但其分为三卷,必有原由。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了郭店楚简《老子》,整理者按形制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7]P110122众多学者对郭店《老子》分三组持怀疑态度,但无人能解其谜。笔者以为,或许杨上善注本,与郭店《老子》有一定的联系。但杨之著作难以求得,无法对照比勘,故留此存疑。

四、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据《汉志》所录道家文献可知,在周秦两汉时期,道家内部派别至少有三十七家之多;汉武帝以后众多道家新作的问世表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不能阻止道家思想的发展。《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表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是黄老学衰落,大量道家典籍失传;另一方面,老庄学兴盛,注解《老子》、《庄子》的作品大量增加。从《隋志》到新旧《唐志》道家文献的著录情况看,这一阶段《老子》一书的受重视程度达到极盛时期,不但出现了被冠以“玄元皇帝”字眼的注《老》著作,而且冠以老子或老君之名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附会《老子》作品也大量出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汉志》所录周秦两汉道家文献三十七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大多亡佚,到《新唐志》时仅有《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鶡冠子》等六家,其中《鬻子》、《文子》、《列子》的真伪尚在争论之中。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原。南北朝时佛教大兴,释家以佛义解老,援老入佛。东汉末年在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兴起了道教,后来道教徒或以注解老庄的方式阐发道教学说,或附会老庄发展神仙家思想。皇帝注解老庄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从西汉文帝、窦太后重视老学,到梁简文帝、梁武帝和后来的唐玄宗注解老庄,这是老庄学发展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杜泽逊.文献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谭宝刚.《老子》称“经”考[J].学术论坛,20075.

[4](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后晋)刘昫.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7]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