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书抄

(2010-05-13 11:05:28)
标签:

阎步克

秦汉

魏晋

明清

科举

分类: 【书蠹记】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http://images18.51.com/1000/a/b3/11/xiayutiankong20/190_70_56a4643b0c9f7dbe.gif

    P24 在列国争霸中,秦国后来居上,并不全在秦兵强悍,更在于秦国打造了一架精密而高效的行政机器,拥有训练有素的法吏和完备严明的法制。尽管秦国的青铜兵器,较之楚、燕大量使用铁兵器而相形逊色;尽管列国的将相贤才、政客辩士,也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夺目风采;但在法制建设上,列国无法望秦之项背。

    P43-44 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还是看成皇权的旁落为好。因为,宦官、外戚终归要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是由皇帝专制滋生出来的。东晋南朝皇权衰落,外戚和宦官便同时消沉下去了,因为低落的皇权滋生不出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宦官和外戚也有不同。外戚专政,较多反映了早期政治的“家天下”特性,在帝制后期就越来越淡化了;而宦官专权则纯粹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所以/在后世往往而有之,甚至变本加厉,例如唐、例如明。

    P55-56 从战国到汉初,帝国官僚行政的主要承担者和集中代表者,首推文法吏,而非士人。“吏”群体的悄悄成长,到秦帝国就沙石澄清、尘埃落定了。秦汉王朝“以文吏治天下”,文法吏已是无可质疑的行政骨干了。正像古人说的,“秦任刀笔之吏”,这个朝廷上“狱吏得贵幸”。……从广义说,以刀笔文法服务于帝国的吏员都属“文法吏”;专掌司法刑狱的“狱吏”,尤其集中地代表了“文吏政治”,代表了帝国法治,代表了君主的绝对专制。

    ……

    秦汉所谓的“吏”的概念,跟后代是不完全一样的。宋明清的科举士大夫是“官”,处流内九品之中,九品之外不入流的胥吏称“吏”;而秦汉却是视官为“吏”的,从最卑微的佐史一直到丞相三/公,都可称“吏”。我们觉得这里面大有深意。秦汉时,儒生文人兼为行政文官的体制正在萌生、还没定型,所以还没有严格的“官”、“吏”两分制度。按照现代官僚制理论,理性的行政应是专家政治,而秦汉政治就具有这种特点。以“文法”取人居官的做法,跟以儒术文辞取人,以儒生文人居官的“礼治”政治,具有不同的倾向性。

    P69 卿、大夫、士都是独立于职位的身份,而且各种权益礼遇大都附丽于爵级,而非附丽于职位。

    P77-78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高端在不断向上伸展,这个段落的秩级在繁衍析分,而禄秩低端的秩级则趋简化。这说明更高级的官职也用禄秩标示地位了,或者说用“吏”的方式加以管理了。在禄秩序列向上伸展的同时,它还有个横向扩张的过程:一些起初不用禄秩标志等级的职类,例如皇帝的侍从、侍卫,文学之官和军官等等,逐渐通过“比”于“若干石”的办法,而被纳入了禄秩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汉代禄秩中那些称“比”的秩级,即若比二千石、比六百石之类秩级的来源。“比秩”的形成,大约在汉武帝前后。这就意味着,更多职类的官职,也被王朝按“吏”的方式加以/管理了。从制度史角度看,“人”也是制度塑造的;同一批人,用贵族待遇对待之,他们就有了贵族的性格;用吏员手段管理之,他们就有了吏员的性格。总之,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和横向扩张,说明更高、更多的官吏,都被王朝用“吏”的形象来定性定位了。秦汉帝国的政治精神,正是“以吏治天下”。

    P83 “比秩”本身仍是一个“另类”的标志。所以汉代“比秩”与后世“从品”(如从一品、从二品之类)不同,它兼有区分职类的意义,而“从品”没有。

    P149 军人、军队和军事活动,是中国皇权的摇篮;军队和战争,是得以激活专制集权的途径之一。

    P170 汉代士人的崛起于儒学相关,而魏晋士族的崛起与玄学相关,赶不上“由儒入玄”这班车,就成不了门阀。一种政治势力、一个社会阶层的兴衰,竟与一个哲学流派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田余庆先生指出,东晋的主要门阀,包括王、庾、桓、谢,大抵都有一个“由儒入玄”过程,其家庭在什么时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籍都斑斑可考。

    P207 江左的最大权势者是文化士族,而北朝的最大权势者则是军功贵族。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历史;南北朝的竞争,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

    P212 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  武、质、文、华之词与治、乱之词联系起来,用来指示急剧汉化所造成的种族、文华和阶级裂痕,以及社会的脱序、失调和错位。

    P234 钱穆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P240 苏秉琦:“‘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有北方民族的充满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田余庆:“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