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态、变态与回归

(2010-05-07 19:05:35)
标签:

阎步克

变态

教育

高校

北大

动物园

高消费

田余庆

魏晋

秦汉

门阀政治

分类: 【玉面书生】

    阎步克先生在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提出了古代历史的“常态”、“变态”与“回归”,所谓常态即千年帝制的政治文化体制,在发展中保持的若干基本特征;“变态”与“回归”是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提出的。所谓变态即帝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性变异,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而回归则是帝制文化由变态向常态回归的一种过程。

    其实,常态、变态与回归更像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们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我们每天、每一阶段都在扮演着我们的常态、变态与回归。直到今天网上还有一个讨论,就是大学生教育问题,中国出了那么多的神童,却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位顶尖的科学家?中国的高校遍地开花,但培养不出研究型的人才;高校教育的考试除了死记硬背还有什么?只要是提起教育问题,网上总是话题不断。前一阵子前北大校长揭秘中国大学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可谓红极一时。但我们静下来想想,这似乎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可如果这种教育模式就是教育的常态,那岂不是羞煞一批良师们了吗?那些为了教育肝脑涂地,辛苦奋斗一辈子的教师们又有何颜面呢?教育的初衷不过是将知识的受众扩大,播撒文明的种子,让文明之花从上层开到基层。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成果,却原来文明之花早已失去了色彩,不过是一朵朵的罂粟花,很大,很艳,但也很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是在变态中常态着,是一种习惯上的错觉让我们在这种当下的“常态”下徜徉了起来。更为痛心的是,似乎上层已经认定了这是一种教育的常态,而基层民众却开始怀疑这种常态,“教育无用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各省每年高考人数递减,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高等教育发达的地方,生源也越来越成为问题。而我们却还沉醉在扩招的迷梦之中,我们俨然成了被扩招的一代,国民素质都获得了高等学历,可出国旅游还是麻烦国务院颁令不要沿街蹲着吃饭,不要随地吐痰。这不正是那张盖着大红戳的学历的悲哀吗?高校学术作假、抄袭也是愈演愈烈,从普通的教师,到高校校长,从一般教授,到长江学者,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而另一种作假似乎更为普遍,那便是学生的论文,发表时却要麻烦老师做第一作者,美其名曰资料是老师给的,思路是老师给的,一切软的东西都是老师的,学生不过是个组织机器而已。这同样是一种教育的变态。不晓得这种变态的常态何时才能回归真正的常态,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那些在异乡辛苦打工拼打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不用再抱怨教育无用论,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血汗钱投入子女的教育中是打了水漂。

    回到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作为被扩招的一代,我们又有几个过着常态的生活呢?大学生现在越来越不像学生,在外人的眼里,大学生就是一个不顾家里死活的高消费群体,就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吃喝玩乐的纨绔,即便有那么几个还可以坐在自习室的灯光下认真读书的学生,似乎也只能充当一下配角儿了。因为新时代呼吁新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外面每天都在变化,不出去看看是万万不成的。于是,当学生的患心理疾病的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可如今的年轻人却是愁自心生。学生的本职工作其实只有一件,那便是学习。但很少有人懂得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出去逛也是一种学,但看逛什么;出去吃喝也是一种学,但看你想学些什么。生活的常态越来越少了,学生早已经不习惯了早七八点起床的,而更不习惯凌晨十二点之前睡觉。习惯了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生活,还美其名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脑,不学能行么?可谁知道都在干些什么呢?网络沉迷的多半是些学生。这么多的变态生活,却不晓得如何回归,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了,可这种回归的期限却越来越长了,有人病了,有人走了,昨天听朋友说,他的一个同事自杀了,三十多岁的年龄,撇下了七八十岁的父母,七八岁的孩子,还有爱自己的妻子,孓孓的走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步调缓一下,享受一下我们身边的美,享受一下我们的生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生活原本是很简单的,没有金钱,没有名誉,一样可以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别给生活加太多的筹码,那是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个又一个套子,最终拖累的是自己,别人谁也不会顶替的。生活原本是有常态的,一天两晌,也给自己一个呼吸的时间,我们不是动物园的动物们,不要冷血的把我们自己关起来。

    阎先生认为常态、变态与回归丰富了古代帝制文化的内容,但我们不希望生活的变态丰富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淡泊的心境,可以身在浪尖颠簸,但却要从中寻找出我们生活的兴趣,找到生活的本知,在心里回归生活的常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