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浚县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盲点

(2010-03-18 19:17:24)
标签:

浚县

古庙会

大伾山

浮丘山

子贡

碧霞宫

天宁寺

大运河

王阳明

添仓会

卫河

分类: 【玉面书生】

    据《鹤壁日报》报道,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正月庙会)期间,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平稳有序进行,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全市共接待游客216.21万人次,同比增长16.9%,较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26.7%,较去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

http://www.sy369.net/bbs/attachments/day_100309/20100309_2301e501bc1595c609a774bdnvykpqtj.jpg

正月十六碧霞宫前广场东后街高跷表演:扑蝶,照片来源

    对于浚县而言,古庙会是一张漂亮的门票,被国际友人称之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号称“华北第一古庙会”。自去年开始,鹤壁市开始举办民俗文化节,可以说为古庙会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作为一个庙会的亲历者,我认为浚县在古庙会的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一些辅助工作做得显然还不到位。今年的庙会高潮(正月十六)正好赶上了一场大雪,但雪是在十五晚上就已经停止了,这场大雪使得整个古城都冻结了,作为社火表演的必经之路北大街-文治阁-南大街-南关外-碧霞宫广场也同样。如果说,安排到位,对于第二天八九点才刚刚开始的社火表演而言,安排人员清楚沿线积雪还是有充足时间的,但显然并没有这么做,当第二天我在九点赶到文治阁的时候,这里人不如往年多,路上冻雪还在,路上是南北往来的人,看上去走的都很用心。而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跟我一个时间点到文治阁的人,都没有看到几家社火表演,本以为是因为路上积雪的缘故,社火会晚点到,到最后才知道社火其实早已经过去了,身边很多观众都是很早都过来的,遭遇也基本跟我一样,甚至有人都认为天气不好,社火都不举行了。

http://www.xx0392.cn/rwxx/UploadFiles_5756/201003/2010030109360624.jpg

(北大街的背阁表演,被称为“天上的秧歌”,这也是最具浚县特色的表演)

    浚县县城街道电网改造也应该加快一些。尤其是文治阁下,作为庙会上的压轴戏北大街的背阁表演,每年也都会在文治阁下通过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因为一架阁高达三米多,加上阁上人物往往背有靠旗带有华丽冠帽,因此每次通过的时候,都要有专人挑着从文治阁下通过的电线,表演的孩子和大人还要尽可能的弯一下腰,而孩子的装扮被挂掉的就更多了。这就存在一个安全隐患。

    但古庙会不是浚县文化的全部,对于浚县人而言还有另一张名片,这就是位于大伾山的天宁寺大石佛,这尊建于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的大佛,距今已经一千六百多年了,被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目前大石佛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它一道成为国宝的还有北宋的龙洞、黄河古道摩崖石刻群、阳明书院中王阳明的诗文碑刻、浮丘山的碧霞宫和唐代千佛寺。因此两山成为浚县旅游的顶梁柱,也承载了浚县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与淳朴。

http://www.xx0392.cn/rwxx/UploadFiles_5756/201003/2010031717090752.jpg

(添仓会上的迎神队伍,但添仓会不是祈神会,而是祈祷风调雨顺的)

    但浚县似乎忘记了一旁静静淌着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即今天的卫河,忘记了时下大运河申遗这一个社会热点。对于浚县段的大运河有关专家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文化积淀也非常的多,作为河南隋唐大运河唯一一段还可以看到,还在流淌的河流,从三国曹操筑造的石堰到沿河庙会,从黎阳仓到云溪燕语,穿越在历史的传说和民众的平凡生活之间。这一个文化旅游带如何开发,不正应该是浚县应该考虑到么?在这条运河上,九流渡添仓会无疑是一个亮点。如果说见一次曹魏石堰得看时机(需淇河水干涸方可),隋唐黎阳仓也只是一堆不堪的瓦砾,而云溪桥也只是安安静静的承受着来来往往的过客,那么九流渡添仓会则是真实的,但因为九流渡添仓会距离县城比较远,即便其辐射范围很大,包括浚县、淇县、滑县、卫辉、延津等地,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但浚县还是把它遗忘了。

    我认为可以考虑把九流渡添仓会纳入到民俗文化节的范畴之内,添仓会在正月十九,正好也是民俗文化节期间,而从县城到添仓会的举办地——新镇乡与小河乡交界处也不过二十分钟而已。

同时,与大运河相联系的黎阳仓和三国石堰应该考虑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而对于这个县城而言,一些地方诸如翰林院、子贡祠旧址、子贡墓、王越墓等,应该建有标识,在街道醒目的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浚县人,在去年之前,我不知道县城有一座翰林院,更不知道子贡祠到底在什么方位上,文庙也只晓得地方没有进去过。我觉得这是浚县旅游的悲哀。两座山虽然很集中的展示了五千年的文化,但古城内这些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也分毫不逊。我认为浚县应该开放这些重要的文化场所,近些年浚县对子贡开发也开始升级,而这一系列与子贡相关的遗迹如果不能纳入其中,不能让住在这座城市人亲身感受到,子贡也只能沦为一个炒作的符号。听闻浚县有意重修子贡祠,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同时也希望浚县可以考虑重修膏天笔,这曾是浚县城内第一高建筑,可以根据一些老照片进行重建。

    最后,还应该指出,浚县庙会开发上还存在重视县城社火团队,而对下面乡镇社火表演宣传力度不够的现象。县城内的东后街的高跷、东大街的舞龙、北大街的背阁、顺河街的花船的确可以代表县城社火表演的技艺。但这不是浚县庙会的全部,如黎阳镇八里庄的旱秧歌(矮跷表演)中的“滚灯”和瞎子说书都是说唱做打结合的节目;新镇乡栗庄的高跷表演也独具特色,他们会围绕在一起伴随着弦乐跳起来,声音极像西方社会里的踢踏舞白寺乡的高跷以狂野不羁而著称,这些都不是县城四关四乡社火可以比拟的,因此在宣传时,应该适当侧重这些表演。

    一直不晓得为什么浚县城内的诸多遗迹,都没有进行了科学考古挖掘,如黎阳仓、黄河古道里的黎阳城,是没有价值,还是别的缘故,希望有了解的专家可以给个说法。

 

相关链接:浚县庙会 http://baike.soso.com/v781098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