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评赵彦昌之《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
http://upload.ourgame.com/uploadservice/bbs/upload/2006/12/04/20061204111236_94401_P7Um.jpg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是赵彦昌老师的第一部论著,是他近些年从事中国档案史研究的总结和升华,也是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现存研究的不足,补残补缺,不断丰富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在赵老师赠我的这本书的扉页上,他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想这不单单是对我的期望,更是赵老师本人的志向与抱负。
全书旁征博引,论证缜密,共分为五大章,分别对历史档案、名人与明清档案、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做了详细的论证。中国档案史作为我国档案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但随着信息管理的加强,各院校对于中国档案史的研究队伍却逐渐缩小,因此档案史的研究相当缓慢,中国档案史中更是存在着诸多的疑云。而本书作为赵老师从教五年来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是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中国档案史研究现状的不足和漏洞,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的成果。因此,对于丰富中国档案史的内容具有很大的补益。纵观全书,笔者对如下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以新的视角看问题。任何一事物都是多面的,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却只习惯于从我们熟悉的一面去看问题,这样很可能会忽略事物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最根本的一面。名人与档案,在中国档案学正式诞生之前,很难说某某人具有档案思想,充其量只能说他们具有档案意识。但这却是一个很不错的思维模式,因为档案从其诞生到最终保管或者销毁,都在跟人打交道,而这些名人们的档案意识却成为古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的理论指导。因此,通过对名人档案意识的研究,可以整理出一个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的大致概况。“八千麻袋事件”之后,明清档案的存留和整理成为揪动国人的一件大事,之后国民政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明清档案的整理过程之中,陈垣、傅斯年、沈兼士、李光涛等都在整理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思想。陈垣提出了“档案整理八法”,即分类、分年、分部、分省、分人、分事、摘要、编目,将其作为明清档案整理的基本方法。傅斯年提出了“校法四例”,即对校(同一书不同版本间校对)、本校(同一书的前后间校对)、他校(不同书间的校对)、理校(凭理而不凭本)202。通过对他们思想的研究,可以大致整理出民国时期对历史档案的整理方法和理论,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档案的整理。
其次,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档案史研究的一个模糊点。王金玉曾对宋代档案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然无法掩盖管理制度研究的薄弱。而在该书第四章“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中,作者对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逐代的进行了考证,其对商周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的研究最见功力。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原点,许多重要的制度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也都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作者充分发挥了其先秦史的研究技能,对史籍及考古资料运用自如,论证翔实,为我们勾勒出了商周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概况。
再次,中国古代档案职官的研究是该书的一个亮点。如果说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研究是一个模糊点,还有人涉猎的话,那么古代档案职官的研究则可称得上一个盲点。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高官皆档案官”这一个问题,并且也很难解决什么是档案职官这一疑惑。作者在第五章第九节“中国古代档案职官地位变迁考”中概括的论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职官的演变历程,并勾勒出一条中国古代档案职官地位变迁曲线,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档案职官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档案史的研究,需要静下心来,坐的下去,时刻怀揣一颗发现的心,而赵老师就是这样。诚然,在该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如档案管理制度研究的不完善等,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肯发现,就一定能看到真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