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海斌\韩季红:清代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

(2009-10-30 11:00:33)
标签:

清代

档案

气象

避暑山庄

晴雨录

黑龙江

黄河

懋勤殿

乾隆

运河

嵩山

泰山

分类: 【网贝记】

文章来源:http://dinghaibin.blog.sohu.com/41147649.html

 

清代科技档案工作是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发展的集大成者,而且在某些特定领域中,中国清代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是具备世界先进水准的,因此研究清代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状况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清代科技档案的种类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清代科技档案的发展最为完备,种类最为齐全,内容最为丰富。概括起来清代科技档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地图档案

由于政治管理的需要,清代绘制了大量的地图,其中许多地图档案留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地图档案史料。在现存的清代地图中,包括军机处档案中的中俄、中越、中缅、中印等边界图,各省、府、州、县舆图等;清户部档案中的内外蒙古和各省、府、厅、州、县全图;内务府档案中的全国和各省、州、府及外国地图等;外交部档案中的清和外国划分边界的地图、租界图,等等。

清代出现了一批特殊类型的铜版地图档案。说它特殊,一是因为它们大多不是完全意义的地图档案,从文献记载及存留实物看,清代宫廷铜版图画,在内容上,宣扬乾隆十全武功的战争场面的作品较多,计八种,以宫廷园林为题材的风景作品有二种,舆图二种,总计十二种。除二种铜版舆图外,其他的都不以地图为主,只是其中不同程度的地理内容;二是它们的刊刻多与西洋人有关。

清代宫廷铜版图画的刊刻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主持雕版印刷的《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为第一部作品。

(二) 地震档案

清时,凡各地发生地震,地方官都要向皇帝奏报,先是报告震情,然后还要经过详细调查具体的受灾损失情况,皇帝也要发布救灾和蠲免方面的上谕。现存清代档案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它们包括在宫中全宗和军机处全宗的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及口谕档等档册之中,内容具体翔实,十分珍贵。

(三) 天文、气象档案

现存之清代天文、气象档案,首先是钦天监档案。现存之钦天监档案,包括康熙五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所形成的文件。其内容有颁领时宪书方面的,清代历年的时宪书基本上保存了下来;有天文气象观测方面的,如有关观测天象、风占的记录图册,观测日月食的奏副和图表,康熙五十四年七政经纬宿度五星伏见目录,晴雨录等气象文件等。

    此外,在现存礼部档案中有日月食的档案材料;现存国史馆档案中有天文、时宪书方面的材料;现存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有光绪十七年绥化厅及上厂集两地全年晴雨情况的报告,及墨尔根城降雪报告等;现存醇亲王府档案中,有雨、雪、雹等方面的材料。

(四) 医药档案

清代的医药档案分为官方医药档案和私人医药档案。官方医药档案主要产生于太医院。清设太医院,掌管宫廷医事,并有严格的御医制度。因御医的治疗涉及皇帝、后妃及王公重臣的性命,所以,每看病须保留这些脉案、药方,以备考查。且这些档案要由御医与太监连名签字或用印,共同负责。其档案则由太监及内务府保管。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内务府档案中,有不少此类医药档案。

除官方的医药档案外,清朝时期的私人医药档案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医案,在这个时期里已逐渐走上科学化。

(五) 工程档案

清代中央有很多部门都可以形成工程档案,如工部、值年河道沟渠处、陵寝工部衙门、内务府、兵部等。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工部档案数量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营缮司的关于修缮宫殿、坛庙、城垣、衙署等工程做法、用料档案;虞衡司的关于陵寝、坛庙等修缮工程、修办铁路、矿务及河工、修造战船等方面的文件档案;都水司的关于各地河工事宜的奏底和江南、江西等地河工事务清册以及治理黄河的图纸等;屯田司的关于各陵修缮工程做法的档案,等等。

二、清代科技档案管理

(一) 形成与收集

清代不同种类的科技档案是由不同机构在生产活动、行政活动及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现在以天文、气象、工程档案为例,分析一下科技档案的形成过程。

1. 天文档案

清代,钦天监为官方天文机构,是天文档案的主要形成者,其天文档案的形成与保管具有良好的制度。据《光绪会典》记载:“钦天监掌测候推步之政令,以协天纪,以受人时。凡观象占验,选择时候之事,皆掌之。”其与天文档案形成相关的职掌主要有:

第一,编制时宪书。

每年二月初一日,以次年时宪书送皇帝阅后翻译刊印,有时宪书和七政时宪书两种。时宪书又有御览本和颁行本。御览本缮写满汉文二种,颁行本(印刷本)有满、蒙、汉文三种。十一月将御览本和印刷的颁行本进呈给皇帝,并将印刷本颁发各衙门。直隶、盛京、吉林、黑龙江及蒙回各旗,由钦天监颁发。其余各省于四月初一,由驿递各省布政使司书式二本。一本用印,存司署(即作为正本档案保存);一本不用印,照式刊刻,于十月初一日印发各府、州、县。[1]

    由上可见,清时宪书(历书)档案在中央由宫内、钦天监保存,地方的由布政使司等处收集并保存。

第二,观测天文气象。

按规定日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以交节之时验风、验雷。推算日月蚀,要在前五个月报告皇帝会同礼部官登观象台测验[2]。事后,要将实际测验结果具文上奏。推算日月食,包括日食分秒时刻、月食时刻、带食分秒时刻,并于前五日绘图具题。

第三,分送春牛图。

每年六月,顺天府移文到钦天监,经校正次年春牛颜色绘图,俟立春日礼部进呈春山土牛后,由钦天监分送诸王贝勒各一图。所谓春牛图,是当时的一种日历,上面有象征农事的春牛图案,故称春牛图。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载:“立春日……顺天府里进春牛图。”

    钦天监下设时宪科、天文科、主簿厅等,其与形成、保管天文、气象档案有关的职掌有:

    时宪科掌制时宪书,推算节候,以定年月日时之纪。办御览本和颁行本二种,定其格式,推算日月交食,七政相距,冲退留伏,交宫同度,各项祭祀则选择吉日记于册。

    天文科掌观天象。凡晴雨风雷,云霓晕珥,流星异星,皆察而记之。晴明风雨,按日记注,汇于晴明风雨录。满、汉文各一本。于次年二月初一日呈送给皇帝。每日风向云气,晕珥单双及流星出没,彗索诸异星,均要奏报或注册。

    主簿厅掌办理章奏文移及有关行政事务,保管图籍档案。

从以上可见,钦天监具有相当严密的天文档案的形成制度,可算是无日不记录,形成的天文档案是十分翔实的。

2.气象档案

清朝时期,气象档案的形成与保管已相当严密、完善,形成和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气象档案。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雨量观测记录。

清朝时期,全国各州县进行雨量观测是一种制度,并在康熙、乾隆年间,将改进后的雨量器发至各州府县及朝鲜,至今在朝鲜历史文献馆里,还保存着乾隆时所制造的雨量器。

第二,雨雪分寸记录档案。

清代从乾隆元年(17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每次下雪的积雪厚度,或者每次下雨后雨水渗入土壤的深度,均以尺寸(市尺)记录,古文称雨雪分寸。

雨雪分寸的奏报单位形成者随地区有所差异,有的以县为单位,有的以府或州为单位。奏报的详细程度也随地区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直隶(今河北省)、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奏报比较详细,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盛京(今辽宁)较粗略,台湾也有这方面的记录,附于福建之后。其他边远地区这方面的记录较少。

此外,奏报的详细程度和频繁次数还随朝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乾隆(1736~1795年)60年间,雨雪分寸奏折档达24000余件,平均每年约400件;嘉庆(1796~1820年)25年间共有17000多件,平均每年达700余件。

总之,这种雨雪分寸记录档案,无论是其内容涉及的时间与地区上,还是其本身的数量上,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第三,晴雨录档册。

全国各州县晴雨观测造报晴雨录是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月开始的,并将观测结果按月报送朝廷。现存原内阁大库藏晴雨录康熙二十四年黄册册首云:“钦奉上谕,钦天监将京都一年内晴雨日期,年终奏闻。各省奏闻晴明风雨日期,并不增添事件,着督抚等亦于年终将一年内晴明风雨日期奏闻。”另安徽巡抚薛柱斗的奏文,较详细地说明了晴雨录的编制情况:“臣薛柱斗奏:为钦奉上谕事,准礼部咨开,奉旨,钦天监将京都壹年内晴雨日期年终奏闻。各省奏闻晴明风雨日期并不增添事件。着督抚等亦于年终将壹年内晴明风雨日期奏闻。交与该部。钦此。等因。移咨到臣,遵即檄令安徽布政司造报去后,今据安徽布政司造送安徽等拾府州晴明风雨日期,于文到之日为始,至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止,造册呈送前来。该臣覆核无异,除缮造清册送部、科查核外,臣恭缮清册……。”[3]

    晴雨录记载的内容,包括逐日阴、晴、雨(微雨、雨、大雨)、雪(微雪、雪、大雪)和风向(八个方位)等,每天天气皆有较详细的记载,并且每年每日对晴、雨、雪三项还单独进行总日数的统计。每次雨、雪不但有大、小、细、微等字义标量,而且还有起讫时刻。风向则分八个方向记载。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气象观测记录档案。康熙二十四年安徽省桐城的晴雨录。这份晴雨录档案可以说是迄今所见的世界上年代较早的地区性晴雨观测材料。遗憾的是,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起,由原来专以“黄册”奏报改为“可乘奏事之便,细字折子,附于疏内以闻”[4]。这种做法,不但使其形成失去规律,而且,作为附件,其保管也很混乱,致使许多材料散失。到18世纪初期,只有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北京四地仍继续记载。据《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道光元年辛己十一月条记载:“向来苏州织造每月具奏晴雨录及粮价单一次,各处盐关、织造均无此奏。且江苏巡抚驻留苏州,业将各属雨水粮价情形按月具奏。该织造夏行陈奏,实属重复。嗣后着即停止,以省繁文。将此传谕嘉录知之。”因此,道光元年(1824年)苏州的晴雨录也停止奏报。唯北京的晴雨录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总的说来,清代的晴雨录制度虽然没有贯彻到底,但仍不失为是世界上最完整系统的气象观测记录档案。

3.工程档案

工程档案的形成一般比较分散。清朝时期有若干中央机构与工程档案的形成和保管有关,如清代有工部、值年河道沟渠处、陵寝工部衙门、内务府、兵部等。

工部是这一时期工程档案的主要形成部门。清代工部是主管全国的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矿冶、纺织等的国家机关。《光绪会典》卷五十八载:“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以赞上奠万民。凡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障之法,陵寝供亿之典,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部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饬邦事。”

    工部工程档案包括土木工程档案、水利工程档案、器物制作工程档案等。

    当时,较大的工程(工价过五十两,料价过二百两),要奏报皇帝。各省修建工程,工料银在一千两以上者,如有例案可循的,随时咨报工程,年终汇奏一次。无例案可循的,要先行专折奏准。在京工程,由工部派员承修者,  由承修之员造册送部。另派大臣承修者,由承修大臣造册送部。各省则由督抚造册(并有保固印结)送部。各地报送估销之册,统由工部查核备案。在这一系列工程管理档案的形成过程中,也同时形成了各种工程技术档案。

    在工部内部机构中,营缮清吏司,掌都城、宫苑、坛庙、衙署等建筑工程,设案房、算房负责设计与计算,形成有关技术文件(包括图纸);虞衡清吏司,掌制造各项器物,下设军器案房,窑冶案房、窑冶算房,负责设计和计算,形成有关技术文件;都水清吏司,掌江海渠修防工程及造船事务,其中河防科、桥道科、织造科、柜(档案柜)科、算房等是工程技术档案的形成者;屯田清吏司,掌陵园事务,案房、算房是其建筑工程档案的主要形成者。

除工部外,清中央机构中还有许多部门也形成一定数量的工程档案,如内务府。内务府下设的营造司、造办处等部门的职掌都与工程有关,自然也要形成一定数量的工程档案。

在清代,“样式雷”家族为世袭的宫廷建筑设计师,世为宫廷内“案房”(也称“样房”)的“掌案”。终清一代,这个家族形成了数千份建筑图纸。但可惜的是,一些珍贵的图纸被卖掉了,如极其珍贵的圆明园平面图就因此而流落到欧洲。除平面图外,“样式雷”还设计制作了许多建筑模型——当时称为“烫样”,它是用硬纸板按1/100、1/50、l/20等比例制作而成的,分别称为一分样、二分样、五分样,是一种较珍贵的建筑工程档案。

清代还形成了一些工程标准方面的档案,如著名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它完全统一了官方建筑的构件规模和用数标准,是典型的工程标准文件档案。除《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外,清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的标准文件还有《乘舆仪仗做法》、《城垣做法册式》、《工部军器则例》等。当时较复杂的工程,都要绘图报工部审核。

4.清代科技档案形成与收集的特点

第一,清代科技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以医药档案为例,随着医学的发展,古人对医案的编写和研究更加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清初,名医喻嘉言在他写的《寓意草》一书中,对医案的写法提出了更加具体、完整的格式,并称之为“议病式”。他的“议病式”包括:“某年某月,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濁长短若何,人之形态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有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伤,或兼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丝毫不爽。”

喻嘉言的这种“议病式”医案的内含已很全面,是一种较完善的医案,它不仅包括了病人的姓名、年龄、地址、就诊日期、外观特征等,还包括发病的时间、发病后的情况,用药与药效、饮食、大小便、脉象等。然后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施治,选方投药。最后还提出了应在什么时候来检验治疗效果。

除了较完善的内含外,清代的医案档案在数量上、形式的多样化上也超过了前代,各种医案汇编举不胜举,如《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张聿青医案》、《王孟英医案》等等。

第二,清代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大大增强。

清代科技档案具有良好的形成与收集制度,其真实性、可靠性大大增强。比如,清统治者为了保证有关气象文件的真实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首先,同时布置几个系统编制气象文件。

清代的雨情和灾情文件的主要形成者是各省督抚。同时,各地的军事长官也负有向朝廷报告有关情况的义务。此外,盐政、织造、关税、河道总督、海塘、漕运总督以及学政也都按期作雨情和灾情报告。皇帝还时常面嘱某些出差、赴任、巡察的官吏报告有关地区的这方面的情况。

其次,核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报告。

    对来自各地的报告,朝廷都一一进行核对,皇帝也时常亲自核对,并作硃批。如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对广东巡抚和直隶总督的奏文批示曰:“以为君臣于吏治民生之间既无一不当,未必能仰邀风雨时若之赐;而吏治民生间有阙失,即未有不致水旱之儆告,此皆非卸过之词。”皇帝指责了掩盖灾情的现象。乾隆二年一月二十八日(1737年2月27日)。山东巡抚法敏上奏雨雪情况,皇帝批曰:“岂有三日降雪而入土止三寸之理。”之后法敏上折请罪,原来本是两次降雪,而在奏折中未予交待。

此外,对于某些严重谎报的奏折,皇帝还派专人调查,情节严重者则严加处理。《清实录》康熙五十五年五月条载:“……至于奏报雨足与否,及浸地几许之处,实系礼部专责,不行明白具奏,甚属溺职,应将礼部堂官等交待与吏部、都察院,严加议处。”

总之,清代通过一套检查、核对和惩罚措施,基本上保证了气象档案的真实、准确。而且,我们根据清代的雨雪分寸档案等,可绘制出每一天天气过程、下雨(或下雪)的深度线和等日期线图。这些图幅在地区分布上是合理的,在日期上是连续的,证明了这些档案是可靠的。

(二) 分类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分类,由于距今时间久远,文献匮乏,前人记录罕见,在多数情况下已无从查考了。清代距今时代较近,文献较多,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尤其舆图档案目录《天下舆图总折》、《萝图荟萃》等的发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可靠的依据。

经过清初的积累,到乾隆时期,清宫内的舆图档案已相当多,为了便于保管和利用,清人进行了较认真地分类整理。

    清初,舆图房在收贮舆图档案时,以时间——地域顺序登记,并按此顺序排列于库房架阁之上。如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天下舆图总折》,即为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编制的目录,它是舆图房的第一份舆图档案目录。但随着舆图房舆图档案数目的增多,这种以时间为主的分类排序方式越来越不便于查阅利用。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四日,皇帝传旨曰:“着裘曰修、王际华赴造办处会同阿里衮、吉庆,将所有舆图,照依斋宫册页办法一样归类,编定次序,缮写清折二份呈览后,一份交懋勤殿;一份交造办处收贮,以备随时览阅。钦此。”[5]

    当时舆图房所藏舆图档案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造办处上皇帝奏折中了解梗概:“查得舆图房档内所载各项舆图,共计九百五十八件,业已经陆续呈览讫。今又查出档内未载舆图共二百九十一件。内齐全者八十四件,潮湿霉烂者一百零七件,一并恭呈御览。俟呈览后,应如何粘补修理,以及分类、编定次序之处,容臣等详细办理,会同裘曰修、王际华另行具奏。”乾隆帝阅后,批示:“知道了。其余舆图齐全者归为一式呈览。霉烂者归为一式呈览。钦此。”[6]

    由以上可知皇帝对舆图档案的情况非常关心,亲自览阅,并指示认真分类整理。但当时舆图房所藏舆图档案的管理状况并不理想,除分类排架方法不便保管和利用外,有291件尚未能登记编目,而且有107件已潮湿霉烂。在这种情况下,造办处和阿里衮等得到皇帝具体指示后,即开始进行舆图档案的分类整理工作。经过近一年整理编目,舆图房所存684种舆图,全部整理完毕,按照“君临天下,统驭万方”的思想和便于保管和查阅的原则,将其中关系重要、绘画完备者计418件,分为13类,编制目录《萝图荟萃》一册。“至杂项图样,无关轻重及重复者计一百九件,绘画装潢尚属整齐,应请别为收贮,其余重复破损霉泡缺略不全者,计一百五十三件,似无庸存贮。”[7]

    根据《萝图荟萃》所载,舆图分类为:

    1.天文。共2件。

    包括“天盘星斗图一张”、“西洋天球地球图一份十六张”。

    2.舆地。共258件。

    其中,天下总13件,盛京24件,直隶15件,江南12件,江西14件,浙江25件,福建3件,湖广25件,河南10件,山东7件,山西10件,陕西11件,广东15件,广西12年,四川8件,云南7件,贵州6件,藏卫蒙古回部朝鲜等处31件。

    例如:“坤舆全图一张”,“直隶全省图一张”等。

    3.江海。共39件。

    例如:“山海关洋图一张”,“海洋清晏图—卷”,“武昌江岸图一张”等。

    4.河道。共45件。

    例如:“星宿海河源图一张”,“运河图—卷”,“高堰石工全图—卷”等。

    5.武功。共10件。

    例如:“大兵平吴应麒图一张”,“两金川地形全图一张”等。

    6.巡幸。共3l件。

    例如:“避暑山庄图一张”,“高旻寺行宫图一张”等。

    7.名胜。共3l件。

    例如:“寿狱全图一册”,“四明山图一张”,  “五台山图一轴”,“嵩山图二张”等。

    8.瑞应。共2件。

    包括:“嘉谷图一张”、“瑞谷图一张”。

    9.效贡。共4件。

例如:“琉球封贡全图二册”,“荷兰车图一张”等。

10.盐务。共4件。

例如:“运城盐图一张”,“两淮产盐行盐分合十图一卷”等。

11.寺庙。共18件。

例如:“南岳庙图一张”,“泰山庙图二轴”,“曲阜圣庙图一轴”等。

12.山陵。共4件。

例如:“泰陵图一张”、“孝陵图样一卷”等。

13.风水。共8件。

例如:“胜水峪吉地图一轴”等。

整理小组将库藏舆图档案分为上等、次等两大部分。上等即以上所列,拟长期保存;下等(次等)共有109件,拟销毁处理,但须经皇帝审阅后方可处理。整理小组将次等各库列条目呈皇帝阅览,乾隆皇帝看后认为有些图可列入上等。如:《贵州苗子图》二张目下,黄条签注:“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呈览,着归入上等。”《海翁渔图》1卷、《山兜图》l张、《船样图》3张、《江船纸图》1张,上述各条目下,均贴黄条签注:“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呈览。留中。”[8]

    舆图房的舆图档案分类整理工作历时一年终告完竣。这是有清以来第一次对舆图进行系统分类、整理与编目。最后,整理小组将乾隆二十六年造办处舆图房的舆图档案汇总编目,档案目录名为《萝图荟萃》。

    《萝图荟萃》目录记载了清代中前期舆图档案的精华。它的分类整理原则及方法,奠定了整个清代舆图档案管理的基础。乾隆二十六年舆图档案分类编目后,阿里衮、王际华具折奏称:“臣等办理造办处上等舆图四百一十八件,分为一十三类,缮写图目,装成巨册,恭识跋语于后,进呈御览。并请嗣后如有续发之图,随时交该处另行登记。俟件数稍多,再分类办理。”此奏折所提图目巨册即为《萝图荟萃》,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奏事太监高升将其转呈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览后大悦,当即批示“知道了。大本图目前后用御览宝,交乾清宫陈设。着再办见方一尺图目二册:一交懋勤殿;一交造办处存贮。钦此。”

    这本皇帝御览的舆图档案目录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图目编制极为精美。图目后有阿里衮、福隆安、裘曰修等所写跋语。

    乾隆六十年,王杰、福长安、董诰、彭元瑞又将乾隆二十六年以后,续贮舆图房之皇朝所绘及中外臣工所进的重要舆图档案,依类目编纂成册,这册目录称为《萝图荟萃续》。该舆图档案目录共列九类: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效贡、寺庙、山陵。它与《萝图荟萃》的类目一脉相承,只因图的数量较少,无图类目省删掉了。

    清宫舆图房所存舆图档案,以后都按《萝图荟萃》、《萝图荟萃续》为基本帐目,每年一次,将有无新收、开除的舆图档案呈明存案。每五年将收贮各项舆图,按旧管、新收、开除、实存细数汇总分析,造具清册,钤用“造办处印信,一本交档房存案,一本交舆图房贮库备查。”[9]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存四项登记舆图档案数目的办法,是借用了当时的财物部门的记帐方法,这种帐册当时称为四柱清册。从《萝图荟萃》之后,日积月累,舆图房的舆图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当数量约达2500件后,收销相抵,数量便不再有大的变化。同时,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形成新的舆图档案清册。如:

    《舆图房嘉庆九年正月起至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底止库贮各项舆图清册》。内载:旧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一件,包括《萝图荟萃》所录十三大类八百五十二件和《萝图荟萃续》所录九大类二百七十七件。新收图一件,共实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二件。

    《舆图房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底止库贮舆图清册》。内载:旧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七件,包括《萝图荟萃》及《萝图荟萃续》所录一千一百二十九件。新收香山画图横披一张,共实存图二千五百四十八件。

    以上所述及的各项舆图档案与目录,现都完好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三)     保管

清代科技档案有专门的保管处所,尤其是中央的科技档案的保管一般是与行政档案分开的,如舆图房、钦天监、清档房等,就是专门的科技档案保管处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专门档案馆。

1.地图档案的保管 

清代初期,地图档案归兵部职方司管理。《清史稿·职官一》载:“职方掌各省舆图”。《四库备要·吏部·历代官吏表》记载:职方“掌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清初职方司的编制为,郎中6人(其中满州4人,汉人2人),员外郎5人(其中满州3人,蒙汉各1人),主事4人(满蒙各1人,汉2人)。

清中央政府的地图档案,集中保存在专门保存图样档案的库房——舆图房内。舆图房是内务府造办处的下属机构,皇帝御览后的舆图皆批贮此处收藏。它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档案史上唯一的一座专门性的图样档案(包括地图档案、工程图档案等)库房。

清代中央政府的地图档案除以上保管者之外,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当时的陪都——盛京皇宫中。在盛京内务府中,乾隆四十五年的文件上记载:“……由京领赍到《皇舆全图》十份,……奴才查照来文数目逐一验收,并详查舆图十份,每份计一百零四张[10]”。乾隆五十二年的文件上记载:“……今查得由京带到……《皇舆全图》地盘纸样一张,并图边应贴排数字号黄签一份。”[11]

2.天文气象档案的保管 

钦天监为官方天文机构,不仅是天文档案的主要形成者,也是天文档案的保管者,具有良好的保管制度。在钦天监所记的天文、气象文件中,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所以宫中亦有天文档案保存。

此外,礼部、国史馆等亦有相当数量的天文档案。

晴雨录的收集、存藏主要由钦天监及礼部负责。钦天监向皇帝进呈的恭楷精抄本,接年分册,用满汉两种文字。

3.工程档案的保管 

工部下设清档房,是专门管理工部档案的机构,虽名为“清档房”,但实际上不仅管理满文档案,也保管汉文档案。工部另设汉档房,是文件处理部门,并不是汉文档案的保管者。

清代专门性的图样档案库——舆图房就在内务府造办处的管理之下,舆图房内藏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图档案,包括宫殿、陵墓、碑亭、炮台及其他工程的图样档案。

(四)     利用

清代的科技档案在当时得到了比较好的利用。清代有制度批准官员们利用国家的科技档案,但是由于清代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封建社会,一些重要的官方科技档案的利用权限是受严格限制的。私人所保存的科技档案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得到很好利用。

钦天监所存天文档案,经一定审批手续,可被官员们利用。如龚自珍《定盦集》补编三《与陈博士笺》:“惟彗星之出,古无专书,亦无推法,足下何不请于郑亲王,取钦天监历来彗星旧档案,  (彙)查出推成一书?”

《皇舆全览图》是清代绘制的我国第一部实测全国省级地图集,是十分珍贵的地图档案。这部地图完成后,“锈以铜板,藏内府”,即收藏在宫中的舆图房,当时只有少数大臣才有权查看。可见,清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利用权限是很严格的,通常情况下,官方科技档案是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的,更别说利用了。

清代私人科技档案的利用形式多样,除了直接阅读还有编研,但是利用者多为相关领域的人。清代的医案档案在数量上、形式的多样化上超过了前代,各种医案汇编举不胜举,如《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张聿青医案》、《王孟英医案》等等。在这些医案汇编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江南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在这部医案汇集里,汇编有叶天士积累的治疗各种疾病的近2000多医案。这些医案对积累中医经验、提高医疗水平有很大作用。当时甚至有人说:“若要金针暗度,全仗叶案搜寻。”可见,这种医疗档案的汇集传播具有非常大的科学意义。

三、清代科技档案与现实——流传与作用

清代由于科技档案具有良好的收集制度、制作技术和保管场所,因此有许多科技档案留存下来,成为遗留科技档案最多的朝代。现存的清代科技档案大多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有一些保存在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还有部分清代科技档案保存在国外,如珍贵的圆明园平面图就流落到了欧洲。

那些遗存的清代科技档案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清代科技档案是印证史实的可靠凭证

人们在研究清代历史学术问题时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解的历史之谜,往往能从清代科技档案中找到佐证材料。例如,关于同治帝之死。过去这一直是一个谜,不少稗说野史都认为同治帝经常暗自出宫宿娼,结果得花柳病致死。从清宫中同治帝的脉案和吃药的配方看,确是由于出天花死亡,清代医药档案证明了同治帝死亡的历史真相。

(二)清代科技档案是我国政治、外交斗争中的有力武器

清代的地图档案是历代地图档案中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中俄、中越、中缅、中印等边界图,为我国的外交政策提供有力凭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巨幅《福建舆图》,上面明确标示当时台湾还是福建省下属的一个府,这为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清代科技档案是生产建设的和科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广泛利用清代科技档案。例如,在治理黄河、长江、海河、永定河、金沙江、洪泽湖的工程中,都利用过清代水文档案,查得黄河、长江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量,成为设计黄河三门峡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

清代地震档案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内容十分具体翔实,为我们今天的科学工作者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在进行基本建设中,如兴修工厂、开矿、筑路、架桥,也要参考清代地震、地质方面的材料。

遗存下来的清代天文、气象档案已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人们积极地发掘、利用,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即汇编了《清代气象档案史料》等。在发展我国农业中,曾广泛查阅清代晴雨录等档案材料,掌握了近二百多年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清宫廷医药档案对继承古老的中医学具有重大作用。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有关部门合作,汇编了《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

总之,现存的清代科技档案在今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在努力发掘、利用这些宝贵的档案遗产。

 

综上所述,清代科技档案的遗存数量十分巨大,内容较为完整可信,其作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特别显著的。清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比较科学、合理,为保存并流传中国古代的先进思想与科学技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 《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一O四。

[2] 《光绪会典》,卷七十七。

[3] 转引自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注①。

[4]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康熙二十五丙寅三月条下。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朱批奏折·文教类》。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务府活计档》。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朱批奏折·文教类》。

[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朱批奏折·文教类》。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朱批奏折·文教类》。

[10]  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京行档,乾隆四十五年,卷376。

[11]  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京行档,乾隆五十二年,卷3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