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雅·洛桑普赤、洛龙:西藏历史档案遗产的传承及管理

(2009-10-20 21:14:45)
标签:

西藏

档案

拉萨

萨迦寺

色拉寺

布达拉宫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西藏历史档案遗产的传承及管理
——略介西藏自治区馆藏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整理及利用
http://imagess/12_blank.gif
   2009-09-21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扎雅·洛桑普赤洛龙

  【摘要】:文章对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藏文历史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翻译研究、编辑出版和交流利用等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概要的回顾和介绍。同时指出因各种原因,藏文历史档案仍存在被人为割裂分散、抢救速度缓慢等问题。作为西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历史档案,其年代久远、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信息多样和载体材料的特殊珍贵,其价值远非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所能局限。因此,文章认为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和抢救,与全社会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息息相关,理应引起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藏文历史档案是指用藏文直接、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生息繁衍于青藏高原独特气候和自然环境中的藏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和宗教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活动发展情况并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由藏文档案信息和记录藏文档案的载体组成,时间横跨1300余年,包括自吐蕃时期的藏文碑铭文书,到后来历朝各代的藏文经卷文书等。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历史档案初步确认约有300余万件(册)。其中除元、明两代档案外,清代、民国至1959年前的档案数量相当可观,占馆藏历史档案的大多数,这些档案90%以上皆为藏文历史档案。从现今已经整理出来的档案看,馆藏藏文历史档案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并历经明、清、民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700余年。其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历算、工艺建筑、科技文学、民俗风情、文化历史,等等;载体有纸质、木质、叶质、骨质、金石、缣帛等;书写用料除藏墨外,部分典籍尚有以金、银、铜、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珍品研磨调制后书写的罕迹。这些藏文历史档案年代久远、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珍贵,可以说是研究西藏社会各方面情况的百科全书。 

  一、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藏文历史档案大部分是1959年中央政府从原西藏地方政府机构和拉萨地区的部分贵族府邸、僧俗官员、寺庙拉章以及上层高僧等处征集、接管而来的珍藏品。多年来,国家在集中统一保管好这些档案以及维系档案安全和原貌、延长档案寿命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1984年,为了能够更好地综合统一管理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和建国后自治区所属机关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国家特拨款700万元人民币,在拉萨西郊修建了占地30000多平方米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新馆。该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档案的贮藏、保管以及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为更好地开展用现代化手段管理馆藏藏文历史档案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几十年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为防止和消除各种可能损坏档案的不利因素,加强档案的保护技术工作和库房管理工作,不断改善档案的贮藏环境和保管条件,曾先后从内地以及英、美、日、德等国引进各种现代化设施,使档案库房初具恒温、通风、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霉等多项功能。并加强和完善档案的安全检查和保卫保密工作,档案保护技术也实现了缩微复制存贮的现代化水准,从而使藏文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管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藏过去有一套传统的档案保管方法,诸如巧妙的档案卷叠和夹轴法、手工绸缎托裱法、袋式格子插卷法以及性能独特的藏纸和藏墨的运用、档案装订和装具的考究,等等,这些都对藏文历史档案代代相传留存至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方法和用具本身也以其独具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业已成为历史档案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做法的同时,除将馆藏10余万张镌刻于优良核桃木版上的木质档案仍以传统经架整理编号并珍藏于坐落在布达拉宫脚下的旧馆外,对其余馆藏档案已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档案密集架、各类新型的档案装具、卷盒以及科学分类法进行保管。从1988年始,档案馆还培养专门人才,根据藏文历史档案的独特性,对因自然和人为原由已成碎片纸砖,且规格不一、长短各异的破损历史档案进行除污、去酸、加固、字迹恢复、修裱等抢救工作,使档案管理逐步迈人现代科学的整体水平。目前,新馆内三装有档案缩微与复制系统、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库房温湿度调节系统、档案装具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一系列较先进的设备。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先后制订和完善了一套接收和征集历史档案的年限、范围、质量标准和办法的规定,并积极组织征集工作小组下基层,对区内外单位和个人手中珍藏的档案资料进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征集,购进历史档案以及有上千年历史的苯教古典图书资料、照片档案等极富价值的档案资料上万余种(册)。同时,通过移交从其他单位接收的历史档案和图书资料亦达数千份,征集、接收的资料中藏文历史档案就占95%。这些收集方法不仅丰富和补充了馆藏,也确保了散存藏文历史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二、藏文历史档案的整理

  藏民族从远古就有崇尚和爱护经典及文书档案的习惯,这种社会意识,对古老珍贵历史档案的留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的高僧大德亦曾对典籍加以系统整理并编制有典籍目录,此外,西藏过去对档案文书亦有一套传统的整理和编目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将文件按类别折叠后组卷分裹于布或丝绸内,对重要档案则加轴卷起存放于箱中,再于这些包或箱外用藏文字母编号并附上引文布条。其次,包或箱内文件的整理编目方法亦有几种,即按机构分门别类用数字标号编目;按档案的性质、地域分别定类,用藏文字母编号确定典藏次序;按时间顺序将某一问题和某一地区的档案分插于有格袋子中编目排号;按时间顺序将同类文件前后逐序张贴形成“连单”编目。这些整理和编目方法类似现在的类、卷,亦包含有档案分类管理方面的某些普遍性的规律和内涵。但这些整理编目方法在操作实践中多凭档案管理人员的经验,并无系统科学的整理原则。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自开展档案整理编目工作以来,充分利用原有基础,注重对传统档案整理方法的继承和借鉴,结合现代科学的档案整理编目方法,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分类、鉴定、分装等,并根据历史档案的散乱程度,分粗整至细整两步走的循序渐进方法,在整理环节和程序上推行以全宗整理档案的原则,为不断提高整理质量和效率,实行以一文一卡的整理方法和三人质量审核小组制度,不仅对馆藏四大类近4000函的藏文古籍档案重新进行分类、编目、排架,还对噶厦、译仓、拉恰、朗孜厦、拉鲁、上下密院等全宗档案进行整理,用藏汉两种文字摘编提要、编目,并撰写全宗介绍。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于1997年制定的《西藏历史档案整理办法》,初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按全宗整理档案的原则;强调整理必须遵循档案的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说明全宗内案卷的分类、组合、排列以及全宗类号的标示顺序;严格规定全宗案卷、卷内文件目录全引和档案整理登记卡的填写用墨;为保持历史原貌,保留部分特殊的原始整理形式,等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该办法试行以后,档案馆对扎什伦布、孜康、贡德林、萨迦寺、色拉寺等全宗档案进行了分类、立卷、排列案卷等,并编制目录近千条;对贡德林全宗20000多件档案进行整理和审核,并将档案原件通过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存贮于计算机内,初步实现了计算机传播档案信息的功能。2005年,为使藏文历史档案得到更加科学规范的整理,档案馆研定出《西藏历史档案整理细则》,并选择内容涉及面广、文件形式多样的羌基全宗作为试点,开展了历史档案规范化整理的试点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