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先海:也谈“六经皆档案”——兼与赵彦昌先生商榷

(2009-10-20 13:23:17)
标签:

档案

诗经

六经

春秋

尚书

赵彦昌

周易

孔子

曹喜琛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文化

分类: 【网贝记】

文章来源:http://blda.bl.gov.cn/detail.asp?id=3776&pg=0

 

   《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4期〔1〕、第5期〔2〕刊发了赵彦昌先生的《论“六经皆档案” 》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赵文》认为章学诚的“六经(指《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和《乐经》,但《乐经》今已没有这部书了)皆史”是形式而非实质,与其说“六经皆史”倒不如说是“六经皆档案”更能体现六经的根本性质〔1〕。笔者在此也谈点个人思考与认识,与赵彦昌先生商榷。

    一、从来源角度讲,六经是否皆“源自档案”?退一步讲,即使六经皆“源自档案”,是否就可以下结论说“六经皆档案”?

    《赵文》认为六经“源自档案”,并以《诗经》、《周易》为代表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一)关于“《诗经》档案论”问题

    《赵文》的“《诗经》档案论”为阐释《诗经》的档案性质,引用了李达尔、陈子展、王余光三位先生的文章或著作。从这些引文来看,笔者认为难以得出“《诗经》是档案”的结论。其一,李达尔先生认为:“即使如《诗经》所收的篇章,用今天的眼光看它,无疑是文学之作,我们很难说它是档案。但在当时,它是由官府采集的,是按察民情的,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政治的需要,又难说它不属于档案。所以‘六经’中的大量文献源于档案,是毋庸置疑的。” 〔3〕李达尔先生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六经”中的大量文献源于档案。换句话说,李达尔认为,“六经”中的大量文献“源自档案”而非全部文献皆“源自档案”;同时,李达尔先生也没有明确表达“《诗经》是档案”的观点。其二,陈子展先生认为:“《诗经》原是当时政府作为礼乐、教育的资料和档案保存下来的,至今成为我国上古最可靠的史料之一。” 〔4〕很显然,陈子展先生认为《诗经》是史料,并非认为“《诗经》是档案”。其三,王余光先生认为:“《诗》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记载周王事迹、社会风情的历史资料。” 〔5〕显然王余光先生也认为《诗经》是历史资料或史料,并未认为“《诗经》是档案”。总之,《赵文》引用的上述三位先生的观点,难以印证其“《诗经》档案论”的论点,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章学诚先生的“六经皆史”的论断。

    《赵文》的“《诗经》档案论”认为《诗经》中的“风诗”“从‘采风’的目的(‘观政’)和方式(专人定期采集)看,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采风所得的诗,在当时乃是原始的调查材料,似乎也可以称为口述档案,这些材料被周王室保存起来,也就转化为档案。所以说《诗》经中的《风》,原本也具有档案的性质。” 〔1〕对于《赵文》的这一结论,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这些“采风所得的诗,在当时乃是原始的调查材料”不假,但说“似乎也可以称为口述档案”就有点值得商榷了,再说“口述档案”一说在档案界至今仍有争议,笔者认为似乎用“口述资料”或“口述史料”更为妥当些。这样以来,《赵文》得出的“《诗》经中的《风》,原本也具有档案的性质”的结论就很值得商讨了,不如表述为“《诗》经中的《风》,原本也具有史料的性质”更为妥当些。如果赵彦昌先生硬要加上“档案”一词,至多表述为“《诗》经中的《风》,原本也具有档案史料的性质”也就到顶啦。但笔者认为“档案”与“史料”、“档案史料”不是同一回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赵文》的“《诗经》档案论”认为《诗经》中的“《雅》中所收之诗多属史诗,《颂》为庙堂祭祀时演唱的歌颂祖先功业的颂歌,也具有史诗的性质,这些‘史诗’文学价值不高,而史料价值却很高”。〔1〕《赵文》的这段话虽然印证了《诗经》中的《雅》、《颂》“史料价值很高”,但若用来证明《诗经》中的《雅》、《颂》“是档案”似乎理由不是太充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却印证了章学诚先生“六经皆史”的论断。

    (二)关于“《周易》档案论”问题

    《赵文》的“《周易》档案论”为阐释《周易》的档案性质,引用了裴燕生、黄凡、刘耿生、胡朴安、刘国进五位先生的文章或著作。从这些引文来看,笔者认为难以得出“《周易》是档案”的结论。其一,裴燕生先生认为:“《周易》是商周之际周室筮占档案的记录。”“《周易》的卦爻辞就其素材而言,是源于前人的占筮活动的原始记录,所以就《周易》本身来讲,它实质上是周人的占筮记录汇编。” 〔6〕从这段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裴燕生先生认为《周易》是周室筮占档案记录(文献)汇编。其二,黄凡先生认为:《周易》是一部“从商末‘受命’七年(公元前1058年)五月丁未日起,到周初成王即位,周公摄政三年(公元前1050年)四月丙午日止,共2880天的周王室编年日记体大事筮占记录。” 〔7〕显然黄凡先生认为《周易》是一部周王室筮占记录大事记。其三,刘耿生先生认为:“孔子将《易经》和《易传》收集、整理、编纂成档案文献汇编,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的情况” 〔8〕显而易见,刘耿生先生也认为《周易》是档案文献汇编。其四,胡朴安先生在其《周易古史观》一书《自序》中说:“六十四卦之记事,衔接而下,毫无前后凌乱之处。” 〔9〕他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是草昧时代至殷末的档案记录,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王时代的档案记录。显而易见,胡朴安先生也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一个有体系的档案文献汇编。其五,刘国进先生认为:《周易》中的卦、爻辞“只是一卦一爻形式,用简短文字说明,是档案性质的。” 〔10〕这里刘国进先生显然是说《周易》中的卦、爻辞文字说明具有“档案性质”,换句话说,刘国进先生也认为《周易》是档案文献汇编。总之,《赵文》引用的上述五位先生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周易》是档案文献汇编”,但却难以印证其“《周易》档案论”的论点,因为“档案文献汇编”与“档案”似乎不是一回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来源角度讲,虽然“六经”中的大量文献“源自档案”,但“六经”的文献是否皆“源自档案”难以定论;退一步讲,即使“六经”的文献皆“源自档案”,最多也只能得出“六经皆档案文献汇编”的结论,似乎不可以下“六经皆档案”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赵文》的“六经皆档案”论断似乎还不如表述为“六经皆档案文献汇编”或“六经皆史”更为妥当些。

    二、从内容角度讲,六经是否皆“来自档案”?退一步讲,即使六经皆“来自档案”,是否就可以下结论说“六经皆档案”?

    《赵文》认为从内容角度讲“六经皆档案”,并以《尚书》、《春秋》、《仪礼》为代表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一)关于“《尚书》档案论”问题

    《赵文》的“《尚书》档案论”为阐释《尚书》的档案性质,引用了黄夏基、杨树森、路德明、黄中叶四位先生的文章或著作。从这些引文来看,笔者认为难以得出“《尚书》是档案”的结论。其一,黄夏基先生认为:“《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件汇编”〔11〕而非“档案”。其二,杨树森先生认为:从内容上看,《尚书》包括“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发布的政令和重要讲话的记录”。〔12〕可见,杨树森先生也认为《尚书》是“档案文献汇编”而非“档案”。其三,路德明先生认为:《尚书》即“上古之书”。〔13〕显而易见,路德明先生认为《尚书》是重要的史书典籍。其四,黄中叶先生认为:“(孔子)在(《尚书》)每篇文件的前面写出序言,用来说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开创了后世编纂历史文献汇编时撰写序言的先河”。〔14〕可见,黄中叶先生也认为《尚书》是“档案文件汇编”并且“每篇文件的前面写出序言”。总之,《赵文》引用的上述四位先生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尚书》是“档案文献(文件)汇编”或者“史书典籍”,但却难以印证其“《尚书》档案论”的论点,因为“档案文献(文件)汇编”、“史书典籍”与“档案”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

    2.2 关于“《春秋》档案论”问题

    《赵文》的“《春秋》档案论”为阐释《春秋》的档案性质,引用了杨树森、曹喜琛、刘耿生、徐绍敏四位先生的文章或著作。从这些引文来看,笔者认为难以得出“《春秋》是档案”的结论。其一,杨树森先生认为:《春秋》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12〕可见,杨树森先生认为《春秋》内容有的来自“原始记录”档案,但笔者认为“内容来自档案”和“是档案”两者之间是不能等同的,何况杨树森先生这里用了“包括”一词。其二,曹喜琛先生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既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事记”。〔15〕显然,曹喜琛先生认为《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或 “大事记”,而“编年体史书”或 “大事记”与“档案”是有区别的。其三,刘耿生先生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档案文献编纂而成”。〔8〕可见,刘耿生先生认为《春秋》是一部重要的“档案史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编研材料”。“档案史料”也好,“档案编研材料”也罢,显然都和“档案”是不能划等号的。其四,徐绍敏先生认为:“鲁之《春秋》就是诸侯国的政府大事记”。〔16〕显然徐绍敏先生认为《春秋》是“大事记”而非“档案”。总之,《赵文》引用的上述四位先生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春秋》“内容来自档案”,是“编年体史书”、“档案史料”、“大事记”,但却难以印证其“《春秋》档案论”的论点,因为“内容来自档案”、“编年体史书”、“档案史料”、“大事记”与“档案”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2.3 关于“《仪礼》档案论”问题

    《赵文》的“《仪礼》档案论”为阐释《仪礼》的档案性质,引用了杨树森、孔凡岳、江林昌、黄中叶四位先生的文章或著作。从这些引文来看,笔者认为难以得出“《仪礼》是档案”的结论。其一,杨树森先生认为:“《仪礼》是记载典礼仪节的书”〔12〕而非“档案”。其二,孔凡岳先生认为:“《礼》是古已有之,孔子只是重新加以编订。” 〔17〕显然,孔凡岳先生认为《礼仪》是“档案文献汇编”或“档案编研材料”而非“档案”。其三,江林昌先生认为:“孔子正是在对礼有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将当时流传的各种单篇礼文(档案)汇编成书”。〔18〕显而易见,江林昌先生也认为《礼仪》是“档案文献汇编”或“档案编研材料”而非“档案”。其四,黄中叶先生认为:“孔子在编纂《尚书》、《仪礼》的同时,还编写了对《尚书》、《仪礼》原文的注释与解说,写了序言一类的评述性材料,这也是今日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之一”。〔14〕可见,黄中叶先生认为《仪礼》与《尚书》一样是“档案文献汇编”并且“写了序言一类的评述性材料”。总之,《赵文》引用的上述四位先生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仪礼》“内容来自档案”,但除周雪恒先生外,均认为《仪礼》是“记载典礼仪节的书”、“档案文献汇编”、“档案编研材料”,但却难以印证其“《仪礼》档案论”的论点,因为“内容来自档案”、“记载典礼仪节的书”、“档案文献汇编”、“档案编研材料”与“档案”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内容角度讲,虽然“六经”中的大量文献“来自档案”,但“六经”的文献是否皆“来自档案”难以定论;退一步讲,即使“六经”的文献皆“来自档案”,最多也只能得出“六经皆档案文献汇编”或 “六经皆档案编研材料”的结论,似乎不可以下“六经皆档案”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赵文》的“六经皆档案”论断似乎还不如表述为“六经皆档案文献汇编” 或 “六经皆档案编研材料”或 “六经皆史”更为妥当些。

    三、小结

    《赵文》引经据典,千方百计论证“六经皆档案”说,那么“六经皆档案”乎?还是“六经皆史”或“六经皆档案文献汇编” 或“六经皆档案编研材料”呢?笔者认为,就整体而言,“六经”无疑是珍贵的档案史料,章学诚先生的“六经皆史”的论断相对比较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因为“六经皆史”中的“史”,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史料。但就“六经”的个体而言,我认为应该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就《诗经》而言,其中的《风》具有“口述史料”的性质,可称之为“口述史料”或者“口述档案史料”,而《雅》和《颂》具有“史诗”的性质,可称之为“史料”或者“档案史料”;就《尚书》而言,可称之为“档案文献(文件)汇编”或者“史书典籍”;就《仪礼》而言,可称之为“记载典礼仪节的书”、“档案文献汇编”或 “档案编研材料”;就《周易》而言,可称之为“档案记录(文献)汇编”;就《春秋》而言,可称之为“编年体史书”、“档案史料”或“大事记”。但“史料”或“档案史料”也好,“档案文献汇编”或“史书典籍”也罢,还是“档案编研材料”、“大事记”等,均与“档案”有一定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赵彦昌.论“六经皆档案”(上)[J].档案学通讯,2008(4)

    [2]赵彦昌.论“六经皆档案”(下)[J].档案学通讯,2008(5)

    [3]李达尔.大耳说档(5)[J].中国档案,2000(5)

    [4]陈子展.《关于诗经》《诗经直解》序[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

    [5]王余光.中国文献史(第一卷)[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28

    [6]裴燕生.《周易》与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2(6)

    [7]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1

    [8]刘耿生.孔子编纂档案的历史贡献[J].档案学通讯,2001(6)

    [9]胡朴安.周易古史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10]刘国进.中国上古图书源流[M].新华出版社,2003:11

    [11]黄夏基.论中国传统档案学的理论所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5)

    [12]杨树森.孔子编纂六经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的贡献[J].档案学研究,2001(2)

    [13]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黄中叶.孔子对档案文献编纂理论的贡献[J].史学集刊,1995(4)

    [15]曹喜琛.档案编研概论[M].档案出版社,1995:270

    [16]徐绍敏.档案文献编纂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06

    [17]孔凡岳.孔子收集利用档案编书修史[J].档案学研究,1994(2)

    [18]江林昌.“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J].孔子研究,200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