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连池与刘艳丽,戏痴小郭拍摄)
今天,曲剧名家海连池和儿子海波做客《对话中原》,这让我很高兴,于是乐呵呵的从头看到尾。海连池——卷席筒——小仓娃,这是一个奇妙的艺术链接,基本是每一个人的思维惯性。那个束着冲天辫儿的、鼻梁上画着白蝴蝶的小仓娃,已经坚韧的穿越了三四十年的历史风云,但直到今天,走在乡间田野,坐在梨园春的现场,小仓娃依然是一个经典的形象,一个欲久弥新的形象,一个一开锣,就能让场上场下活跃起来的形象。
作为一个小戏迷,总做梦能够与某一个名家见面,在这方面,我特别羡慕那个戏痴小郭。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海连池、杨华瑞、王善朴、高洁、金不换等一批名家曾经到我的家乡演出,那是第一次很近的距离看到这么多的名家,当时挤在成群的人海里,感觉很兴奋。之后,见过更多的就是金不换(他是我市豫剧团团长),此外就是大平调名家张玉琴和李德平等。看他们细微美妙的演出,每一次都有一次感动。
坐在演播室的海连池父子,侃侃而谈各自的从艺道路。每一次能在异乡听到乡音都很激动,尤其是老艺术家们的倾心而谈,那么的朴实无华,那么的真挚激情。对于今天的节目,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父子之间的那种对艺术的理解。当海连池说艺术来自人民百姓,如果他负责,把戏票降到10元,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戏,现在简单的追求一场戏能挣多少万多少万有什么用。他当时是那样的亢奋,这是他一生的艺术感悟。在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些制作精美的戏曲,但它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只能在高标准的温室里才能开出娇艳的花。可是他们无法移植到普通的乡间舞台,或者移植到乡间舞台之后,已经成为淮南成桔淮北为枳了。这就是海连池所说的服务方向错误了。在今天一台戏出台,最先不是放到广大的农村市场上去,或者普通的剧场类似“大锅”一样的剧场,而是首选那些高规格的剧场,灯光、布景、舞美,每一个细节都在追求着尽善尽美,呈现着一种虚幻的繁华,像梦一样。如果走在乡间舞台上,恐怕不难发现,舞台上始终上演着传统的老剧目,观众们抱怨着没有新剧目出来,可是这似乎又与戏曲的现实不一样,近些年戏曲大奖是一个紧接一个,精美曲目出一了一出又一出,可是那些温室里的精美剧目,那些获奖的剧目,却只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的,乡间没有满足它们的场地和设备,这样一个两层皮的戏曲现状,是繁荣还是萧条呢?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再次听到这句话,依然很激动。第一听是前一阵子虎美玲做客梨园春的时候说的,这次再次从海连池口中说出来,他是那么的欣慰,当别人能够清晰的听出来是海波唱的而不是他本人唱的。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戏曲共识吧。有人说,张宝英的崔派已经不是崔蓝田的崔派了,苗文华的桑派也不同于桑振君的桑派了,刘艳丽的王派也吸取众家之长,我想这恰恰是艺术所追求的,戏曲不是在简单的继承,保存一个流派,更重要的是在演人物,一切的表演、身段、演唱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无论是崔蓝田还是桑振君,看到她们弟子的发展都会由衷的高兴,因为她们不是“像”她们,而是真正的在学她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