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痴小郭拍摄)
为了迎接建国六十周年,梨园春今晚推出了特别节目——“豫韵美传五十春——虎美玲艺术专场”,看完之后,让我感慨良久。
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虎老师已经这么大的年龄了,在豫剧舞台上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闺门旦,甜美的唱腔,漂亮的水袖,唯美的身段,一招一式都在传递着传统戏曲之美。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听虎老师的戏的了,但我能记住的应该是武则天那个戏,也只是一个片段。在今晚的舞台上虎老师又重现了那个经典的唱段,很有常派的神韵。但虎老师又不是拘泥在常派之中的,她时常根据人物的需要而不断吸收其他派别、剧种的特长,像今晚看到的《义烈女》唱段就是陈派的韵味,而其主演的《新白蛇传》则有一种京昆大家的感觉,记得第一次在梨园春舞台上看到《新白蛇传》的片段时,我还是很抵触的,因为我对常香玉大师的那个《断桥》印象太深了,对于新白蛇的开场设计还有点吃不消。但当我再一次静下心来去欣赏的时候,特别是在欣赏了高潮部分的时候,我彻底被虎老师的扮演折服了。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是虎美玲对自己弟子的要求,说得很决绝。不过很感人,师傅与弟子,在戏曲世界里,意味着一个流派的传承。一个流派要像常新,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市场,就需要新的顶梁柱的不断涌现。因此,虎美玲不断地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她并不是致力于弟子要去模仿她,“像”不是艺术,那是无聊的模仿,充其量哗众取宠罢了,可能会造成像小沈阳那样的昙花一现,但一现之后呢,“像”就会被摒弃,被遗忘。因此,虎美玲主张自己的学生要超过她,不像超过她的学生弟子不是好弟子。其实,虎美玲的这八个字,是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的,不单单在戏曲界,即使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它比较适用。要像搞懂一个东西,前辈的研究成果很重要,因为有太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而这些东西却是前辈们研究很透彻的,因此我应该去学习,但我却不能把前辈们的研究就当作真知,雷打不动的真理,我始终抱着一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东西,我应该去学知识,但更多的学方法,他们做研究的方法,“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是曲艺界常说的一句话,对于做任何研究同样都实用。像老师、前辈们学习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过来人,有丰富的经验,这样可以避免走很多的弯路,但完全模仿前辈则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后来人,不是为了站在前辈的平台上看前辈们早已经看过的风景,而是为了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看前辈们没有看过的风景,我想这也是前辈的心愿。
今晚的晚会有两次让我落泪,而者两次也是虎美玲老师自己落泪的时候。第一次是虎美玲收养的那四个孩子中的两个孩子回来看她的时候,那个叫小保的孩子说因为家里的情况没能经常回来看望她,希望虎老师原谅。而虎老师却是“只要以后你们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回不回来看我,给我打个电话,叫声奶奶就中了”。这也许就是一位艺术家的心怀。我记得常香玉大师有句话叫“戏比天大”,虎美玲也是在这句话的熏陶里长大的。一台戏太短暂了,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已,但人生却是一出更大的戏,在人生里的一招一式才是最动人的。要演戏首先得会做人,人好才能戏正。第二次落泪是,当虎美玲的儿子在现场再次唱起昆曲《雅观楼》的时候,儿子是上海昆剧院的优秀的苗子,却为了自己回来了身边,将自己心爱的昆曲一直搁置了十年多,这对儿子是一种付出,做母亲的能体会的到,所以虎老师那个时候落泪了。也许作为一个戏曲人,太多的时候都必须舍小家顾大家,每天都要忙着到处赶场子演出,对于家都充满了愧疚。记得马金凤大师做客《艺术人生》的时候,也是对儿女充满了愧疚;王希玲做客《对话中原》的时候,同样对子女充满了愧疚。而子女们都没有埋怨母亲,而是满心欢喜的支持她们的事业。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一个可以舍弃自我成全大家的魅力。
当虎美玲跟众弟子一起合唱了那段《新白蛇传》的时候,十一个白娘子站在舞台的中央,我想这是一个浩瀚的场景,也是一个动人魅力的场景,值得我们每一个戏迷永远铭刻心中。末了,祝愿虎老师的艺术长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