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

标签:
胡鸿杰mpa公共管理教育 |
分类: 【网贝记】 |
端午节的第二天,我为公共管理学院开授的MPA课程又开始 “操练”了。也许有些事情重复多了,就会让人产生麻木甚至厌烦——使本该光彩夺目的“节目”变得黯然失色。在这方面,MPA就是典型一例。
在我的印象里,MPA是公共管理硕士,应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形式。其基本优势在于,学生来自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改变“和尚念经”和“填鸭饲养”的传统陋习……简单地说,MPA应该培养一种具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人才。
但是,从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很难逃脱“南橘北枳”的厄运。首先是教学时间无法保证——MPA一般采取周末上课和假期补习的方式,学生在工作了一周的情况下,身心都不在最佳状态;其次,教学双方都希望尽量“简化”教学内容,在不改变教学科目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在这种氛围之中,很难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
尽管如此,MPA仍然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态势。每年的参考人员热度不减自不必说,希望加入的“教学单位”也十分踊跃。记得在几年前的“三讲”总结会上,我院领导就曾经将申办“有我院特色的MPA”作为改变“领导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并希望广大教师献计献策——这着实让我兴奋了一阵子,认为领导终于想到人民群众心里去了。为此,我和当时在学校读博士的冷泉风编制了“MPA行政助理与公务管理(Management Assistant and Office Administration)方向”,还与有关领导进行了协商。但是,就像所有人民群众“信心满满”的事情一样,这件事情也从此没有了下文——据说后来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学校MPA办公室接纳了我院提出的“CIO”方向,但愿“CIO”可以“武运长久”。
我的长跑教练和伟大领袖都曾经教导我,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那就再坚持一下,就算MPA不长橘子,咱也要把它培养成大树!